00:00 / 01: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2: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6岁启蒙古诗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马诗·其五》是李贺咏马组诗中的经典,短短二十字勾勒出骏马对自由的渴望与现实的困顿,凝聚着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怆与理想不灭的火焰。 一、诗句解析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展现出一幅北地边塞的苍茫画卷。大漠在月光映照下如皑皑雪原,燕山巅新月似吴钩悬空。诗人以“钩”代月,既暗合边塞兵戈之气,又为骏马登场埋下伏笔。这清冷肃杀之境,恰是良马渴望的驰骋天地。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是全诗灵魂所在。“何当”二字陡然转折,将前句的静穆画卷化为炽烈诘问。骏马期盼何时才能佩戴黄金辔头,在秋高气爽的疆场踏蹄疾驰。“金络脑”象征识马者的珍视与建功的机遇,“踏清秋”则凝聚着生命力量的极致释放。 二、艺术匠心 诗人采用“以马自况”的比兴手法。大漠燕山的壮阔场景,实为诗人理想中的用武之地;骏马对金络脑的渴求,正是寒士对遇明主、展才华的深切呼唤。李贺巧妙运用通感修辞,“沙如雪”将视觉转化为触觉,强化了边塞的寂寥清寒;“月似钩”则通过意象嫁接,让静谧月夜暗藏锋芒。 诗中时空构建尤见功力:大漠燕山构成广袤空间背景,“何当”则撕裂了时间连续性,在现实与理想间划出鸿沟。这种时空张力,正是诗人内心挣扎的艺术外化。 三、精神境界 《马诗》的深刻在于其双重叙事——表层是骏马的嘶鸣,内里是诗人的沉吟。李贺作为唐宗室远支,才高而位卑,体弱多病却胸怀壮志。诗中“快走踏清秋”的奔放,与“何当”的迟疑形成巨大反差,恰是其生存境遇的写照:既无法放弃对生命价值的执着追求,又不得不承受现实的重压。 这种矛盾使诗歌超越了单纯的怀才不遇主题,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叩问。当诗人将骏马置于大漠孤月之下,已然构建起一个超越现实的精神图腾——即便困顿于厩中,心仍向往着可以自由奔腾的天地。 《马诗·其五》如一把精致的青铜匕首,短短四句却寒光逼人。李贺用他特有的冷艳笔触,在二十字间完成了对理想的祭奠与重生。千载以下,我们仍能听见那匹渴望踏碎秋霜的骏马,在历史长廊中发出永不沉寂的嘶鸣。#国学启蒙 #每天跟我涨知识 #幼儿古诗 #幼儿古诗启蒙#ai古诗朗读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1: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