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童詹天佑:15年未见家人,长女被洋人烧死,妻子与他同岁而亡。 清朝末年的留美幼童,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 当时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清政府于公元1872年到1875年三年间,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学生赴美留学其中就有詹天佑。 詹天佑出身商人家庭,祖上靠经商致富,后举家从徽州婺源县原籍迁至广州定居。 若没有清政府后来的招考幼童赴美读书,长大后的詹天佑或许会和祖辈一样走上经商之路。 一年后,詹天佑和另外29名学生作为首批留美幼童赴美读书。他当时寄宿在诺索布夫人家。这诺索布夫人是该小学数学老师。她的丈夫,毕业于耶鲁大学的诺索布先生,正是这所小学的校长。 两年后的1875年5月,詹天佑以优异成绩考取了纽哈芬的希尔豪斯高级学校,还被编入了特别班。 三年后,詹天佑以总分476分,全班第一、全校第二名的优秀成绩,从希尔豪斯高级学校顺利毕业。那一年,他17岁。 高中毕业后,在诺索布夫人的建议下,詹天佑报考了耶鲁大学。 1878年8月,詹天佑以优异成绩考入耶鲁大学谢菲尔德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专习铁路工程。 清政府于1881年下令提前召回赴美留学幼童,让他原定继续实习研究三年的计划化为泡影。 身为耶鲁大学高材生的詹天佑回国后,竟被清政府直接安排去了福建船政局学习轮船驾驶技术。 这四年中,除了教习之职,他还主持修筑了沿海炮台,绘制了我国第一幅海图——广东沿海海图。 光绪十四年,经留美同学邝孙谋介绍,他到天津中国铁路公司任见习工程师,负责铁路铺轨工程。 这一年,他任工程师主持修建的唐山铁路,是我国第一条国际标准轨距铁路。 光绪二十年,他首次采用压气沉箱法修建滦河铁桥桥墩地基,成功解决了因滦河洪水季节水流冲毁打桩,出现的施工困难问题,引起中外注意,开始在铁路界崭露头角。 光绪二十一年,他担任铁路工程师修建的京津铁路,是我国第一条复线铁路。 而真正让詹天佑声名鹊起,则是在1905年,清政府排除英国、俄国等殖民主义者的重重阻挠,大臣袁世凯最终决定委派詹天佑担任京张铁路局总工程师,主持修建我国自主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 这条仅用四年时间修建成的全长201.2公里的干线铁路,其“人”字形线路设计和“竖井开凿法”技术,因极具开创性而震惊中外,詹天佑也因此被称为“中国铁路之父”。 这一巨大成就的取得,不仅是詹天佑个人,更是当时积贫积弱旧中国的一次扬眉吐气。 #探索百科
00:00 / 00: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4
我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是百年间最专情之人 他是我国第一位铁路总工程师,事迹早早入选小学语文教材,同时堪称近代史上最专情的男人。他事业有成,年薪折合如今百万之多,即便纳十位妻妾也绰绰有余。但当旁人劝他纳妾时,他却厉声回绝:“我是修铁路的,不但不能出轨,更不会纳妾。” 他,就是中国近代铁路之父、宠妻至深的詹天佑。 1861 年,詹天佑生于广州荔湾区一个贫困家庭。他自幼聪慧,10 岁时还未读完私塾,家里却已揭不开锅。父亲詹红打算让他辍学学手艺养家,此时父亲好友谭伯村带来了改变他一生的消息 —— 清政府将组织幼童赴美留学,学习西方先进知识,且留学条件优厚。谭伯村十分看好詹天佑,认为这对聪慧的他是绝佳机会。可詹天佑的父母舍不得让 10 岁的儿子远赴美国,谭伯村为让他们放心,承诺只要同意天佑留学,就将自家四女儿谭菊珍许配给他。詹天佑父母这才安心,恋恋不舍地送儿子启程。1871 年,詹天佑通过考试,开启留学生涯。到美国后,他不仅快速掌握英文和拉丁文,甚至比美国人说得还流利。因成绩优异,他考入耶鲁大学,攻读土木工程与铁路专业。1881 年,詹天佑从耶鲁大学毕业并获学士学位,在 120 名回国的中国留学生中,获得学位的仅两人,他便是其中之一。#民国爱情故事 #爱情故事 #历史人物 #人物故事#故事解说#历史
00:00 / 05: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6
00:00 / 01: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5
00:00 / 01: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
00:00 / 05: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7
詹天佑 —— 自主筑路报国的铁路宗师 #人物故事 #詹天佑 中国现代铁路工程奠基人,“中国铁路之父”,曾任京张铁路总工程师、粤汉铁路督办。1872 年作为中国首批官派留学生赴美国学习,1881 年毕业于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是中国首位铁路工程专业留学生。归国后,他投身铁路建设,先后参与津榆铁路、萍醴铁路等工程,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打破了 “中国人无法主持铁路工程” 的偏见。 1905 年,他临危受命主持修建京张铁路 —— 这是中国首条完全由国人自主设计、自主建造的干线铁路。面对 “地形险峻、资金短缺、技术落后” 的三重困境(尤其是八达岭段 “山高坡陡、隧道难挖” 的世界级难题),他创新采用 “人” 字形线路设计,减少铁路坡度;发明 “竖井开凿法”,将八达岭隧道施工效率提升一倍;带领团队在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中勘测、施工,仅用 4 年便完成了原定 6 年的工期,1909 年京张铁路全线通车,震惊国际铁路界。 他毕生致力于中国铁路事业,提出 “铁路是国家经济之命脉” 的理念,培养了大批中国铁路工程师,为后续陇海铁路、粤汉铁路等工程奠定了人才基础。晚年虽身患重病,仍坚持参与铁路规划,直至 1919 年逝世前,仍在修订铁路工程标准。他用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的誓言,践行了报国初心,成为中国近代工程技术领域的精神标杆。
00:00 / 02: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
00:00 / 01: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9
00:00 / 01: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