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0
00:00 / 02: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作为一名法律从业者,我经历过上百刑案,也听过很多当事人的心声。今天想坦诚地跟大家聊几句,不一定全面,但都是真实感受,欢迎一起交流。 第一,不是所有案子都非得请律师。 这话说出来,可能很多同行不太认同。但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确实有些案件,在开庭前基本已经定了方向、有了结论,律师能发挥的空间非常有限。 比如一些危险驾驶罪的案子,酒精含量超过180,全程执法合规,也没有其他特殊情节,想争取缓刑基本不太可能。 还有一些家庭条件困难的,人进去了,家里没了收入来源,还要照顾孩子。如果案子本身没什么空间,还硬要收一笔律师费,我自己心里也会过意不去。 第二,有时候请律师,不是为结果,而是为心安。 我遇到过不少家属,他们知道请律师可能该坐的牢还是要坐,但还是想尽一份心。“人都进去了,我们不闻不问,将来他出来了,心里会不会有疙瘩?” 这种心情我特别理解——这不只是法律问题,更是人情。能接到这样的委托,是家属对我们的信任,我也很珍惜。 而里面的人,也需要有人“管”他。 他们没法自己做决定,他们也没法自己委托律师,如果家里人不闻不问,他会觉得被放弃了。哪怕只是委托律师去看一眼、问一句,也是一种心理支撑。 第三,家属的直觉,有时恰恰是关键。 很多家属虽然不懂法,但凭着朴素的价值观,会觉得“这怎么能定罪?”“这么判不公平” 而事实上,他们质疑的点,有时恰恰是我们写辩护意见的核心。所以我现在越来越重视家属的想法,他们的话不是随便听听,而是真正去思考、去印证。 有时候,推动一个案子往前走的,正是当事人和家属的那份“不甘心”。 第四,律师能看到全部卷宗,当事人不能。 尤其在多人涉案的案件里,同案犯之间常常互相推责,笔录里谁主谁从,排位差一点,刑期可能差很多。 律师可以阅卷、可以交叉发问,而当事人是看不到对方怎么说的,也没法当庭对质。 第五,我们的底线:不让当事人受冤枉。 作为律师,我最基本的责任,是确保我的当事人在程序上、结果上都被公平对待。同案同判,在法定幅度内争取最轻的结果——这是法律的底线,也是我们的职业良心。 第六,有些案子,不争取,就真的没机会。 比如有些可以判缓的案件,法官不判缓也不违规,但判缓也不违法。这时候,就需要律师反复和办案单位沟通、说明情况。 很多时候,结果差一点,不是法律不允许,而是没有人去推动… #上热门 #东莞律师 #刑事律师 #家人被抓了怎么办 #会见
00:00 / 00: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