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少时读《马说》,仿佛自己就是那匹驰骋千里的骏马,只待一个伯乐,便能一鸣惊人,成就一番事业。 那时我们眼里,世界非黑即白:不是千里马,便是庸常驽马。 成年后重读,在生活的槽枥间辗转了数年,才终于懂得,韩愈笔下那被埋没的悲愤里,藏着一种我们当年无法体认的奢侈——那至少是因怀有“千里之能”而生的不甘。 而我们大多数人,或许终其一生,都无法成为那万里挑一的千里马。我们只是良马。能负重,能致远,能日行百里,已是拼尽全力的体面。 我们会疲惫,会迷茫,会在内卷的鞭策下力不从心,会在一石粟米的生计与竞争中,耗尽心神。 于是,那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听来不再只是天才的哀叹,更是每一个普通人在生活重压下,那份“我本可以做得更好”的无奈与叹息。 但,正是这份认知,带来了真正的释怀。 既然成不了旷世的千里马, 那便做一匹内心通透的良马吧。 不再执着于被更高阶的“伯乐”识别与拯救, 而是自己做自己的伯乐—— 能清晰地认知自己的耐力与极限, 能为自己寻找丰美的水草,能拒绝不合理的驱策。 在平凡的岗位上,成为那个可靠、专业的匠人; 在家庭的角色里,成为那片温暖、坚实的港湾。 这何尝不是一种“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 韩愈慨叹“其真不知马也”,是为千里马无法实现其终极价值而悲。而我们这些良马的价值,或许本就不在遥不可及的“千里”之外,而就在于踏踏实实走好眼前的每一步路。 我们的“千里”,是平安顺遂地走完这一生。 所以,再看《马说》,已无年少时的激愤与代入感,反而生出一种平静的共情。我们理解了千里马的孤独与不甘,也拥抱了作为良马的平凡与坚韧。 这世界需要闪电般的千里马去突破边界,也同样需要你我这样的良马,去维系整个草原的生生不息。 放过那匹想象中的千里马,善待脚下这匹真实的、努力生活的良马。 这,或许就是成年后,我们与自己达成的最终和解。
00:00 / 02: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0: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0: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创作背景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马说 #古诗词朗诵#诗词鉴赏
00:00 / 01: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1: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2
00:00 / 0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