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其实在欢迎每一个孩子的 语文不像数学需要推理能力、不像英语需要长期积累陌生体系的单词。语文其实是孩子本能就带着的东西。一个孩子在生活里随口说的一句话,他眼里闪过的一个画面,他对世界生出的好奇心,都是语文的起点。 语文带给孩子的不是分数,而是生命体验。我带孩子们在校园里游逛时,他们常常冒出一些稀奇古怪的比喻:“老师,我发现了一只精卫!”“老师,那盏路灯好像戴着一顶毛线帽子。”“老师,秋天树叶全掉光了,就像光头的爷爷。”我觉得这就够了,因为这时候他们就是在用语文观察世界。 语文的价值从来不只是考场上的一篇作文,是孩子能不能把生活看得生动,把心里的情绪说出来,把别人的表达听进去。这就是语文给孩子的生命体验:能从文字里看见画面,也能从生活里生出语言。 每个孩子都可以被语文接住,我见过不爱看课外书的孩子,却能把和小伙伴打口水仗的细节说得眉飞色舞;我见过数学特别好的孩子,写作文的时候先定观点再举例子,清楚得像小论文;我见过很害羞的孩子,平常话很少,但在日记里写下的感受是大人都发觉不了的。这些孩子性格迥异、兴趣不同,但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走近语文。所以,语文真的是在欢迎每一个孩子。它不会排斥安静的孩子,也不会拒绝活泼的孩子。只要你有生活,你就能在语文里找到表达的入口。 很多家长一提语文,就焦虑孩子作文写不长、阅读题不会做、古诗词背不下来。可是语文最核心的东西,不该被分数绑架。小学阶段,语文该培养的是孩子天然的表达力:愿意说、敢于写、能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 中学阶段,语文慢慢带孩子进入情感的层面,学会体会、共情、理解他人的喜怒哀乐。到高中,语文才真正进入思维辩证的阶段,学会分析、质疑、表达自己的立场。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把语文变成考试技巧的训练,那么孩子和语文的缘分就容易断掉。他们会觉得这门课只是负担,而错过了它本该带来的丰厚滋养。 我一直觉得,语文是一条很长的河,孩子们会在不同的年纪,从不同的入口走进去。每个人的入口不同,但只要走进去了,这条河会一直流淌在他们心里。语文悄悄陪伴他们,让他们能更好地表达、理解、沟通,能在复杂的人生里找到一丝安稳的力量。#语文老师 #见证成长 #教学反思#师生日常
00:00 / 00: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2: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0
00:00 / 01: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00:00 / 02: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2: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5
00:00 / 18: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