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懷樸廬2周前
《麦秀》与《黍离》:历史兴衰之叹的滥觞 《诗经·王风·黍离》应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触景生情式怀古诗,其开创了以个人感遇寄托家国兴亡的抒情传统。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毛诗序》有明确记载:"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当他行至丰镐旧地,目睹昔日庄严肃穆的宗庙宫阙已沦为黍稷丛生的废墟,这种视觉与心理的强烈反差,使他的感伤超越了个人际遇,升华为对整个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 诗中"彼黍离离,彼稷之苗"的意象选择极具深意。它不仅描写黍稷的繁茂,更追忆周人祖先后稷以农兴业的辉煌过往,而作为繁茂的农作物,此刻却成为西周王朝覆灭的见证。这种自然物象的繁盛与旧都遗迹的错位,构成了一种意味深长的反讽。诗人"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的彷徨姿态,既是对故土的留恋,更是对精神家园失落的迷茫。而"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反复咏叹,则生动展现了一个觉者在时代巨变中的孤独处境。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通过"苗—穗—实"的生长过程与"摇摇—如醉—如噎"的情感递进,在时间的流动中强化了这份挥之不去的忧思。 这种以物象寄托兴亡之感的创作范式,其实早在商周之际就已出现。《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商朝遗老箕子朝周时经过殷墟,"感宫室毁坏,生禾黍",乃作《麦秀歌》。虽然全诗仅存"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与我好兮"四句,但已完整呈现了怀古诗的核心要素:特定人物(前朝遗老)、特殊场景(故国废墟)、典型意象(茂盛庄稼)以及深沉的历史反思。箕子选择"麦秀""禾黍"这些充满生机的自然意象来衬托宫室倾颓的死寂,与《黍离》的创作手法如出一辙。而"彼狡僮兮"的指斥,较《黍离》"此何人哉"的叩问更为直白,体现了面对历史悲剧时的问责意识。 这一发轫于《麦秀》《黍离》触景生情式怀古的抒情传统,在后世文学中得到了持续而丰富的回应。魏晋时期,随着王朝更迭的加剧,文人墨客常在诗作中化用黍离意象。如曹植《情诗》中的"游者叹黍离,处者歌式微",就将个人感遇与历史兴亡紧密结合。至唐代,这一传统更是在多位诗人的创作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刘禹锡《乌衣巷》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巧妙运用燕子这一微小物象,折射出豪门世族的盛衰变迁;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则以春日草木的繁茂反衬战乱后的荒凉,与"彼黍离离"的意象遥相呼应。#诗经 #怀古诗 #麦秀 #黍离
00:00 / 05: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2: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99
00:00 / 06: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嘉佳5天前
《诗经·周颂·噫嘻》 《诗经·周颂·噫嘻》是周代宫廷祭祀乐歌中的一篇,属于《周颂》组诗之一。全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西周初年农耕生产的宏大场面,反映了周王亲率百官、督导农业的传统,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以下是《噫嘻》的原文及逐句解析: 原文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 注释与赏析 “噫嘻成王,既昭假尔” 噫嘻:叹词,表达庄重赞叹的语气。 成王:周成王,武王之子,西周第二代君主。 昭假:虔诚祷告以通神明(“昭”明,“假”通“格”,感通)。 尔:指祭祀对象(先祖或农神)。句意:成王虔诚祭祀,感通先祖神灵,祈求农业丰饶。 “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率:率领。 时:通“是”,这些。 播厥百谷:播种各类谷物。句意:成王亲自带领农夫,播种百谷,体现周王对农耕的重视。 “骏发尔私,终三十里” 骏:迅速。 发:开发。 私:私田(相对于“公田”)。 终三十里:绵延三十里(形容耕地广阔)。句意:大力开发私田,广阔的田畴连绵三十里。 “亦服尔耕,十千维耦” 服:从事。 十千:万人(泛指众多)。 耦:两人并耕(古代耕作方式)。句意:农夫们协力耕作,上万人并肩劳作,展现集体农耕的壮观景象。 主题与价值 农耕文明的见证诗中描绘的集体耕作场景,反映了西周“井田制”下的农业生产模式,是研究先秦经济制度的重要文献。 王权与神权的结合周王通过祭祀沟通神灵,并亲临农耕现场,体现“以农为本”的治国理念与“君权神授”的政治文化。 艺术特色语言质朴而气势恢宏,以简短的篇幅勾勒出宏大的劳动画面,展现了《周颂》庄重肃穆的风格。 延伸知识 《噫嘻》常与《周颂·臣工》并读,二者共同构成西周农业活动的完整图景。 汉代《毛诗序》认为此诗为“春夏祈谷于上帝”所用,宋代朱熹《诗集传》则强调其“戒农官之词”。 这首诗不仅是对农业生产的礼赞,更是周王朝“敬天保民”政治思想的生动体现。
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嘉佳4天前
《诗经·周颂·载见》 《诗经·周颂·载见》是《周颂》中的一篇,是周王率领诸侯祭祀周武王的乐歌。以下是全文、注释和赏析: 《诗经·周颂·载见》 载见辟王,曰求厥章。龙旂阳阳,和铃央央。鞗革有鸧,休有烈光。率见昭考,以孝以享。以介眉寿,永言保之。思皇多祜,烈文辟公。绥以多福,俾缉熙于纯嘏。 注释 载见辟王:诸侯始朝周王。载,始。辟王,指周王。 曰求厥章:祈求典章制度。曰,语助词。厥,其。章,典章。 龙旂阳阳:绘有龙纹的旗帜鲜艳夺目。阳阳,鲜明貌。 和铃央央:车铃和鸾铃声响和谐。央央,铃声。 鞗革有鸧:马缰绳上的金属饰物撞击有声。鞗革,马笼头。有鸧,形容金饰闪光。 休有烈光:美盛而光辉耀眼。休,美。烈光,光明。 率见昭考:率领诸侯祭祀武王。昭考,指周武王。 以孝以享:献祭表达孝心。享,献祭。 以介眉寿:祈求长寿。介,祈求。眉寿,长寿。 思皇多祜:愿周王多福。思,语助词。皇,指周王。祜,福。 烈文辟公:有功德的诸侯。烈文,光明而有文德。 绥以多福:安享多福。绥,安。 俾缉熙于纯嘏:使光明至于大福。缉熙,光明。纯嘏,大福。 赏析 主题与背景:此诗是周成王即位后,诸侯朝见并参与祭祀武王的乐歌。诗中强调诸侯对周王朝的归附,以及通过祭祀维护宗法秩序,祈求福佑。 艺术特色: 铺陈仪仗:通过“龙旂阳阳”“和铃央央”等描绘,展现祭祀场面的隆重与华美。 祈福祝颂:后半部分以“以介眉寿”“绥以多福”等句,表达对周王和诸侯的祝福,凸显颂诗的仪式性。 四言句式:典型《诗经》四言结构,节奏庄重,符合宗庙乐歌的风格。 历史意义:诗歌反映了西周初年“礼乐治国”的理念,通过祭祀强化周王与诸侯的宗法关系,巩固统治秩序。 总结 《载见》以祭祀为背景,融合仪仗描写与祈福祝颂,体现了周初礼乐文化的庄重与和谐,是研究西周政治与礼仪的重要文献。
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3: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