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7
【张杰尧】(1893—1971),又名张葆华、张士奎、张稽祖,艺名张傻子,天津人,汉军旗人,祖籍浙江嘉兴,祖上世代做官。家道衰落后,父亲张武林带领家人流落江湖卖艺,张杰尧自幼学艺,成为戏法、评戏艺人。新中国成立后全家定居陕西西安市。 二十世纪50年代与他合作演出的有张玉堂、刘阔义、赵闻增、关宝琦、祁存才等人。张杰尧在相声行曾拜高闻元(高德明父亲)为师。张杰尧代教过两个师弟,共收了12位弟子。 1961年7月,张杰尧应北京市曲艺团和侯宝林邀请,从西安到北京,由张逗哏,侯宝林、刘宝瑞分别捧哏,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相声资料《关公战秦琼》、《罗成戏貂蝉》、《张飞打严嵩》、《六个月》、《河南戏》、《战马超》、《方言》、《酒诗》八段节目。 张杰尧表演过429段相声,其中许多段子是由他自己编写或改编的。 【刘宝瑞】(1915-1968.10.6),本名刘明光,出生于北京,原籍山东蓬莱县。中国第六代相声演员。 1928年刘宝瑞拜师于张寿臣,此后在天津崭露头角,先后与马三立、赵佩茹、李洁尘等在天津市南市的联兴茶社相声大会演出。次年与马三立、赵佩茹和说传统段子《扒马褂》。1937年刘宝瑞赴济南光明茶社演出,创作并演出相声《家务事》。二十世纪40年代,刘宝瑞在北京启明茶社的相声大会上演出,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由此声名鹊起。40年代末,刘宝瑞去中国香港演出,成为最早将相声艺术介绍给港澳观众的演员之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刘宝瑞回到北京参加中国曲艺团,后加入中国广播说唱团,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工人曲艺培训班,并担任长达12年的教学工作。 刘宝瑞将自己说过的相声进行整理,为人们奉献出《珍珠翡翠白玉汤》、《贾行家》、《君臣斗》、《知县见巡抚》、《日遭三险》、《连升三级》、《解学士》等大量相声精品。《连升三级》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同时被翻译成英、法、日等多国文字介绍到国外。由其表演的长篇的单口相声《官场斗》,戏剧化色彩强烈,人物走向鲜明,流传下来后被改编成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在影视舞台上得以发扬光大。 刘宝瑞擅于借鉴吸收独角戏、评书、电影等艺术优点,形成声、容、情、神兼备的独特艺术风格,是善使杂学的第一人。他以单口相声见长,被誉为“单口大王”。 ☆此视频转载自<西瓜视频>
00:00 / 25: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4
00:00 / 04: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23
00:00 / 03: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747
00:00 / 00: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
清代辽西汉人的蒙古化和蒙古人的汉化 清代前期实行满蒙一体化策略,确立了蒙古人对草原土地的优势占有和使用权,朝阳一带也不例外,朝阳一带土地肥沃,属于游牧农耕俱佳地带,早在汉人进入卓索图盟之前,这里的绝大部分土地都由蒙旗直接管理,“凡形胜之地,皆为蒙古所据”,前期清廷及蒙古王公不许汉人出关耕种,但随着关内人口压力增加及辽西蒙古逐水草而居单一的游牧经济存在自身难以克服的脆弱性,就要人工种植业为其补充粮食及蔬菜。因此关内汉民的生存需要和关外牧民的粮食空缺一拍即合,汉民在辽西的扎根几乎已成必然。 关内汉民一进入辽西一带,大多采取向蒙古领主租赁份地的方式安家立户。作为弱势群体的异乡人,要想从蒙古领主把持的土地等资源中分享余沥并站稳脚跟,就必须全方位认可蒙古人的主导地位,“内地贫民日益于此,于是租地垦耕,种烟种瓜,以为孝敬,树艺五谷,以纳租于台吉。”从语言及习俗上也是全方位蒙化,才可获得当时主流社会的认同,这些垦蒙古领主荒地,加入蒙籍者,被称之为随蒙古。由此可见,蒙古化是清前中期游牧经济占主导地位的辽西草原地区,作为当时尚数少数民族外迁而至的汉人所必经的历程。 清朝中后期,随着朝阳一带撤厅设府及清廷移民实边解决北部边疆危机的选择,汉人移至关外的禁令逐渐松弛,同时蒙古贵族得益于汉人纳捐及地租,甚至十分愿意留下汉民耕种,即使在清廷禁止移民的要求之下,也或明或暗的招募内地农民,晚清之时甚至出现土地直接典卖的情况,尤其在咸丰,光绪年间,辽西一带垦荒禁令完全放开,大量中原人的涌入使原有的辽西蒙汉民比例出现完全的逆转,卓索图盟一带交通进步及市场化程度较高,不少蒙古领主逐渐放弃了原有的游牧生产及生活方式,转而向汉人学习农耕及贸易,在蒙汉关系中表现出蒙古人汉化的反向融合,早在乾隆末年朝阳一带已经蒙汉持平,嘉庆道光时期,汉人约为蒙古人两倍,止讫民国初期朝阳的汉民已经是蒙古人的3.5至四倍,汉人的主导也改变原有的生产关系,原有朝阳的千里牧场变为田园毗邻、禾麦油油的农田了。 由此可见,人口迁移及相互交往政策制定改变着辽西一带的族群演变,辽西蒙汉两族在经济开发,社会转型,民族融合过程中逐渐淡化代之以取长补短,和睦共处的新型蒙汉民族关系,原本卓索图盟一代纯游牧地区也逐渐变为农牧业兼营的过渡地带,进而成为蒙汉等多民族共同的家园,一直延续到今天。#民族团结 #民族融合
00:00 / 04: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