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话,我只看了一遍, 最近的焦虑就被治愈了。 今天想和你分享一些来自《做自己的心理医生》的感悟: 亲爱的,你要高高兴兴地活着,别钻牛角尖,也别总跟自己较劲。很多事情不必太过认真,有些人也不必非放在心上。 记住:人生,其实就是一段不断开导自己、劝自己“想开点儿”的过程。你想开了,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别预支明天的烦恼,也别被眼前的情绪消耗。专注做好当下该做的事,就已经很棒了。如果事与愿违,请相信——上天一定另有安排。 这世上从来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你可以消沉,可以抱怨,也可以偶尔崩溃,但一定要学会自愈。不要被情绪绑架,懂得接纳现实、承受当下,坚强面对眼前的一切——这样的你,人生会越来越有光芒。 不为过去落泪,只为明天微笑。世间没有不带伤的人,真正能治愈你的,只有自己。停止抱怨、不怕孤独、努力沉淀……你终会遇见最好的自己。 不要总期待别人来开导你——你的经历在别人眼里,可能只是故事。所谓成熟,就是学会习惯任何人的忽冷忽热,看淡任何人的渐行渐远。用理智克制不该有的情绪,该放下时就放下。你解脱了,才有精力迎接真正属于你的快乐和幸福。 看淡得失,做情绪的主人,你的人生就赢了一半。有情绪是本能,能控制情绪才是本事。心态崩了,还拿什么去拼?真正的强大,就是从管理情绪开始。 爱自己,才是终身浪漫的起点。去开心、去期待、去热爱,你的世界本该围着你转。变好这件事,永远都不晚。先成为自己的山,再去寻找心里的海。 我们一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匆匆路过,有的短暂停留……但最终大多都会离开。不必活在别人的期待里,和同频的人同行,做有意义的事,努力活成自己想成为的样子。放下那个“理想化”的自我,才是美好的开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再平凡的人也有自己的优点和光芒。别一看到别人发光,就觉得自己暗淡。 心就那么大,情绪很珍贵。任何消耗你的人和事,多看一眼都是不对。一定要记住:茶泡开才好喝,人想开才好过。#好书分享 #治愈 #今日读书推荐 #女性成长#疗愈自己
00:00 / 03: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夏与呜1月前
35分钟精读 | 用好这本书,人生真的可以从此开挂 一本书可以打败拖延、终结内耗、治愈创伤、解决讨好型人格,逃离虚无,真的吗?《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他可以被我误会好多年。今天争取用35多分钟的时间带大家读完。我这人有一个毛病,越是畅销的非文学类书,尤其心理学相关的我越不喜欢看,总觉得沾点毒鸡汤。这不怪我啊,这书名起得太像那么回事儿了。但随着身边接受心理治疗的朋友越来越多,常常提到这本,我就看了,发现里面有很多论点竟然跟我这几年自己的一些心得有一些不谋而合。所以我会在这里面的推导里加入我自己的一些主观解释,我觉得也会更方便大家理解。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们必须要了解三个人:首先是阿德勒。他是与弗洛伊德和荣格齐名的心理学三大巨匠,他的理论是个体心理学,弗洛伊德和荣格在国内会更出名一点,尤其弗洛伊德的创伤和潜意识论、所谓的荣格八维最近也更流行一些。阿德勒和他们的理论不仅是不一样,甚至是完全相悖的,这也让他离开了弗洛伊德心理学团体,发展出了自己的理论。 然后是这本书的两位作者:岸见一郎,是一个哲学家,日本阿德勒心理学的领军人物,他也一直在研究古希腊哲学,写了一本《阿德勒心理学入门》。当时还是一名自由作家的古贺史健在一家书店偶然看见了这本书,大受震撼。 这里的例子确实非常的极端理想,因为他本意就是为了举例子让你有感受而已。我们应该分清楚一个理论和实操之间的应用关系。这些理论,你说他是心理学也好,哲学也好,他提供的是人生观的一个底层逻辑。注意啊,我们的所有的人生的底层逻辑本来就是都很理想化的,比如我核心的底层逻辑是,我要做一个善良的人,我要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实操上我一定会做一些相对不善良的事情,比如我会给不好的商家打差评,我会对不好的评论反击。这不影响我要做一个善良的人这件事情的底层思维。 同样,这一套的关于自由是不怕被讨厌、课题分离、共同体感受、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他们统统是一种视角。在你迷茫的时候想起来还有这样的一个思维,在你拖延的时候想起自己还有当下,在你教育小孩的时候你总是会把自己拽回来一点想一想,我应该更多引导和鼓励,在抱怨对象没有看到你默默洗的碗的时候想到自己初衷就是为了洗碗为了干净的家本身。是一种解放自己的思维。 #听书 #阅读分享 #被讨厌的勇气 #讨好型人格 #自我提升
00:00 / 34: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67
原来对自己巨苛刻的是我自己! 所有觉得自己不够好、不配被爱的姐妹,都去看这本超级治愈的心理书《以为自己没关系》。书中说:"如果你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是因为你太专注于自己的不足和阴暗面,所以才会难以接纳真实的自己。人在低自尊的状态下,不仅难以尊重自己,甚至还会冒犯到真心对自己好的人。想要提升自尊,不是执着于被爱,而是专注于自己的强项,没有人是身无长处的,只要你愿意发现自己的优点,你就能够从低自尊的沼泽中解脱出来。" 书中指出,其实讨厌自己也是一种隐形的自我攻击,小到照片上一个没人发现的小瑕疵,大到工作中不小心漏掉的关键信息,好像别人犯错可以轻易原谅,自己犯错就恨不得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回过头看,其实我们才是对自己zui苛刻的那个人。 如果你总是不敢对别人说出自己的真实需求;总是被父母负面的评价困扰,觉得自己不够好;又或者是别人一句随口的评价就能让你失落好多天,那么这本《以为自己没关系》一定可以帮到你。 作者梁在镇和梁在雄是非常受欢迎的资深心理咨询师,书中大量真实案例,从自尊、不安全感、焦虑等8个方面帮你解决人生中常见的八类情感困惑。在翻开书的那一刻,你就已经开始获得疗愈,不要再跟别人一起伤害自己啦,从现在开始就学习怎么爱自己吧! #好书分享 #心理学 #心理学知识 #情感共鸣 #以为自己没关系
00:00 / 01: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这本书意外的好读。我不知道它是否能确实解决某些心理问题,但它确实解答了我曾经一个疑惑。 几年前,有个朋友和我说起他的抑郁症,说好像几天也不饿,他说的轻描淡写的,仿佛一个闲谈。当时我感觉好像哪里有问题、但不确定是什么问题,就询问了另一个有抑郁症的朋友。朋友告诉我:“这个人这么说,是在求救,他现在只是丧失了对时间的概念,我当时更严重,后面失聪了一段时间。” 如今从朋友圈的内容来看,那个曾对时间失去概念的朋友大约是度过那段艰难的时期了。我在读《祛魅》这本书时,开篇就看到了关于“时间”的解释,大概如下: “医生们所说的‘抑郁症’,在我看来是这样的:人失去存在感或存在感减少,具体表现为感觉没有未来、没有规划、没有时间概念。”说白了,就是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出了问题。这里面有个需要注意的因果,即存在感和生命的意义是不同的,存在感是因,生命的意义才是果。看网上有人劝别人,类似:“想想积极的东西,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就会变好。”之类的话语。出发点是心善的,但说法有点问题。 从作者罗伯特·纳伯格(法国知名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心理分析师、家庭治疗师,目前在巴黎和瑞士执业。)解释的角度来看:不是人要找到生命的意义才能活下去,而是“当一个人拥有存在感时,生命的意义自然会显现。”人有了存在感,自然觉得身边的一切有意义。当然,对于心理健康的普通人来说,我们可能对“存在感”这个东西不太敏感。“存在感”往往是缺失时,才意识到它的存在。作者说,“感知自我存在不是一种生理本能,而是一个建构的过程。”这本书,就是从理论和具体方法描述“如何建构存在感的”。 这本书不难读,对于包括抑郁症在内的很多心理问题来说,它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我不太清楚。但对于普通人来说,读完之后也许再遇到类似朋友的“求助信号”,就不会茫然无措于“他这是怎么了”。
00:00 / 02: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2: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