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昼夜均分的节气密码​ “暑退秋澄气转凉,日光夜色两均长”,秋分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六个节气,通常在公历 9 月 22 日至 24 日交节。此时太阳到达黄经 180°,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此后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气温也随之稳步下降,正式步入“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节。 从农耕文明视角看,秋分是古代先民根据日月星辰运行规律确立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分者平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既点明昼夜均分的天文特征,也标志着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时节开启,民间素有“秋分不露头,割了喂老牛”的农谚,足见其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关于秋分的神话传说,流传最广的与上古女神羲和相关。传说羲和是太阳的母亲,掌管着太阳的东升西落。秋分这一天,羲和会驾着六龙车,将太阳送到天地正中的位置,让白昼与黑夜达成完美平衡。也有民间故事认为,秋分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中场休息”,七夕过后,银河渐转,到了秋分,牛郎织女已短暂团聚,天地间因这份圆满而呈现昼夜均分的和谐景象,为秋日增添了浪漫的神话色彩。 秋分的民间习俗充满生活气息,且地域特色鲜明。北方地区盛行“吃秋菜”,如采撷野苋菜与鱼片同煮,称作“秋汤”,相传喝秋汤能“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在江南,秋分有“祭月”的雏形,人们会在庭院中摆放月饼、石榴、板栗等祭品,期盼月神保佑丰收;而岭南地区则流行“粘雀子嘴”,农户将糯米团捏成小饼撒在田间,防止麻雀啄食即将成熟的稻谷。此外,秋分还是 “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固定日期,各地会举办晒秋、打谷、民俗展演等活动,让丰收的喜悦传遍城乡。 在风土人情与禁忌方面,秋分时节民间注重“养阴防燥”,饮食上多吃梨、银耳、芝麻等润燥食物,起居上提倡“早卧早起,与鸡俱兴”,顺应秋季收敛的养生之道。部分地区有 “秋分忌打雷”的说法,认为雷声会影响晚稻灌浆,导致减产;也有“秋分不送鞋”的习俗,因 “鞋”与“邪”谐音,担心送鞋会给对方带来晦气。这些禁忌虽带有朴素的农耕信仰,却也折射出先民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美好期许。 从天文历法到农耕实践,从神话传说到民俗禁忌,秋分不仅是一个节气符号,更是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见证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00:00 / 03: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1: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0: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78
00:00 / 03: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0: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1: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3: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
00:00 / 00: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