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怪背后的人心 朋友们,大家好。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万圣节。 大街上满是南瓜灯、鬼面具、披着斗篷的孩子们。 他们提着糖袋在笑,仿佛在跟“恐惧”做一场游戏。 可你有没有想过, 西方人眼里的“鬼”, 和我们中国人心里的“鬼”, 其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存在。 在西方,万圣节最早叫“Samhain”,是凯尔特人告别夏天、迎接冬天的节日。 那时人们相信,这一天阴阳交界,亡灵会回到人间。 为了不被恶灵伤害,他们化妆成鬼的样子, 以“假鬼之身”去骗过鬼。 后来,宗教来了,商业也来了。 鬼怪成了卡通形象,恐惧成了娱乐项目。 于是,万圣节成了一场大型狂欢。 人们用笑声掩盖恐惧,用糖果驱散黑暗。 而在我们中国,鬼的故事却总带着悲悯与人情。 七月半的中元节,不是扮鬼取乐, 而是祭祖、超度、悼亡的日子。 我们给过世的亲人烧纸钱,点长灯, 相信另一边的他们,能感受到思念的温度。 中国的鬼,大多有情有义: 有的冤魂寻公道,有的幽魂守情缘, 有的只是孤独地在阴阳之间徘徊。 中国人从来不真怕鬼。 怕的是“心中那点亏欠”, 怕的是“来不及说再见”的遗憾。 鬼在我们的文化里, 不是吓人的怪物,而是人心的影子。 西方的万圣节,是用游戏战胜恐惧。 东方的中元节,是用慈悲化解恐惧。 一个选择嘲笑死亡, 一个选择理解死亡。 但无论哪种方式, “鬼”从来都是人心的投射。 有光的地方,也有影子。 人若无愧于心, 黑暗也会温柔。 所以,当你看到街头那些戴着鬼面具的孩子时, 不妨想一想—— 我们笑着面对的“鬼”, 是不是也藏着自己不敢直视的“恐惧”? 愿我们既能像西方那样笑着面对黑暗, 也能像东方那样,怀着敬意看见生命的另一面。 因为,当人心有光,鬼怪自无惧。 #vlog十亿流量扶持计划 #海外 #万圣节 #鬼知道我看了多少遍
00:00 / 02: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0: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4
00:00 / 00: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4
00:00 / 03: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2: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2: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76
00:00 / 02: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40
00:00 / 05: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7
00:00 / 01: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2: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