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3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发射场区展开全系统合练】神舟二十一号船箭组合体已于本月24日转运至发射区,计划于近日择机发射。今天(10月27日),发射场区组织各单位展开全系统合练。当前,船箭组合体功能正常、与各系统配合正常,具备发射条件。 ▲区域电网“神经感知系统” 全程守护确保任务完成 神舟二十一号任务发射在即,除了塔架、火箭、飞船等各个分系统,地面的“区域电网神经感知系统”也在全程守护这条航天员出征之路。作为航天发射电力保障的“智慧大脑”与“灵敏神经”,它以毫秒级响应、零差错运行,为神舟飞船出征太空筑牢能源屏障。 在东风能源中心,工作人员正在为全系统综合演练进行保电,他们需要在大功率用电情况下确保电网内电压稳定、电流恒定。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王录:任务关键实施阶段,发射场的测发控设备、测控通信设备全部进入加电工作状态,我们最担心的就是网内电压跌落。对于一些存在预热需求的雷达设备、承担飞船控制指令发送的USB设备,我们在它的供电入口,对全部的电压电流进行高密度无缝隙监测,确保供电期间的电压缺陷能够及时发现,能够连续记录。 区域电网神经感知系统采用锁相环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高速同步监测分析10余路交直流电力电量,实现对载人航天发射场、航天发射指挥控制中心以及光学、雷达、遥测系统的电能质量监测。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王录:这套系统已经在发射场两个站点连续运行三年,监测到由于大风、鸟害等故障引起的严重电压跌落事件数十次。据此,我们在发射场供电系统方面采用双回路、多电源等方式确保关键装备的电力供应可靠。在末端配电系统和关键装备方面,我们采用UPS电源、母线超级电容、保护电路互锁等关键技术,提高关键设备的忍受电压跌落的能力。 ▲雷达与光学立体测控防线 守护飞天之路 随着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进入倒计时,位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大树里测控区,构建起了以雷达与光学设备相结合的立体测控系统,为任务顺利实施提供“双保险”。 “光学、雷达跟踪正常。” 大树里测控区的雷达与光学设备将协同引导多台测控装备共同完成目标的跟踪与捕获。目前,该测控区对固定式单脉冲雷达测量设备实施了深度升级,同时也对多型光学跟踪设备进行了图像采集与处理能力优化。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郑国毅:在神舟二十一号任务中,承担着火箭上升段的跟踪测量任务,同时将跟踪飞船的实时数据发送指挥中心。
00:00 / 07: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苍穹之约——中国航天有7张"太空全家福"了 2025 年 11 月 1 日 4 时 58 分,距离地球 400 公里的天宫空间站,一场跨越星辰的相聚正在上演。神舟二十号指令长陈冬带领乘组打开舱门,与率先进入的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张陆隔空击掌,随后六名身着蓝色舱内工作服的航天员在核心舱内整齐列队。背景中,五星红旗与"欢迎队友"的红色横幅交相辉映,他们脸上洋溢着从容自信的微笑,眼神明亮而坚定,共同定格下中国航天史上第七张珍贵的"太空全家福"。这张通过实时画面传回地球的合影,不仅点燃了全国人民的自豪感,更标志着中国空间站正式进入常态化轮换与高效应用的新阶段。 这场历史性会师创造了一项新纪录: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历经约 3.5 小时飞行,便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从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 2 天的对接时间,到后续任务的 6.5 小时模式,再到如今的 3.5 小时新标杆,这组不断刷新的数字,勾勒出中国航天从"追赶"到"领跑"的技术演进轨迹。正如 2022 年 11 月 30 日神舟十四号与神舟十五号实现首次太空会师,到 2025 年第七次相聚,七张"太空全家福"共同记录了中国空间站从建造收官、科研转型到常态化运营的完整历史进程。 本播客将以这七次太空会师为叙事主线,系统梳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技术突破与发展脉络。通过解析每次会师背后的关键技术创新、任务协同机制与科学应用成果,展现中国航天如何以"天宫"为支点,在近地轨道构建起独立自主的太空家园。从舱门开启的历史性瞬间到航天员在轨工作的日常画面,从交会对接的精准控制到空间站组合体的全构型亮相,我们将透过这些珍贵的"太空记忆",解码中国航天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密码,揭示航天精神传承与技术创新的深层互动关系。
00:00 / 45: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2: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8
00:00 / 02: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
00:00 / 00: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8
00:00 / 01: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00:00 / 02: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7
00:00 / 04: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