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5: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
#知识分享 #遇到学生冲突,到底该怎么处理?这几乎是每个老师都会遇到的难题。 尤其是“谁先动手”这个问题——很多时候根本是个死循环。两个孩子能从今天吵到几年前:“上次他就打过我!”“上上次他也推过我!”……两个小时都扯不清楚,因为早就脱离了事情本身。 有一次,两个男生在课堂上起了冲突。被送到办公室时,他们头发凌乱、满脸怒气,场面让人又急又心疼。 怎么回事呢?说起来真的很让人触动。 一个平时很少发言的男孩,那天终于鼓起勇气举手回答问题——这对他来说非常不容易。可旁边的同学却嗤笑了一声,嘲笑他发音不标准。 被嘲笑的男孩瞬间被点燃了,抓起东西扔过去。另一个骂了句脏话,他又踹了一脚——没踹到,但对方彻底被激怒,扑上去就打。 现在我问你:谁先动手? 表面看是扔东西的先动手,但先嘲笑人的也不对;骂脏话的过分,但踹人的更冲动……这根本是个无头案。 那天,我批评了他们,但重点完全不在“谁先动手”上。 我对那个鼓起勇气却遭嘲笑的男孩说:“你这个学期进步特别大,整个人都阳光了。你知道吗?最难得的是你今天主动举手了——这是你第一次尝试突破自己吧?结果刚开口就被嘲笑,这种感受,老师特别理解。” 他低下头,那个委屈的样子让人心疼。 我又对另一个男孩说:“其实老师看到你一直在努力控制脾气。刚才他扔东西时你忍住了,他踹你时你也忍住了,直到最后才动手,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但今天这一架,可能会让同学们只记得——你又打架了。这些日子的忍耐,可能就白费了。” 他的眼圈一下子就红了。 最后我轻声问他们:“你们觉得,今天这架非打不可吗?” 办公室里突然安静下来。 我继续说:“其实这架是必然会发生的。一个积累了太久的自卑,一个背负了太久的标签,今天撞在一起了。但我相信,打完这一架,你们反而能真正理解对方。” 后来,这两个孩子抱在一起和好了。那个画面,至今想起来都特别感动。 这件事让我深刻体会到:处理冲突的关键,从来不是评判“谁更有理”,而是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如果我们总是陷在“我对你错”的思维里,人会变得越来越狭隘。 真正重要的,是看见对方行为背后的经历和感受。人与人相处,本质是不断理解对方、表达自己,而不是争个你输我赢。 这,或许才是解决冲突最根本的方式。
00:00 / 03: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2: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89
#知识分享 #热门 #如何准确认定学生欺凌?这四条关键判断标准,请各位老师一定收好! 最近有不少校长和老师困惑地问:学生之间发生的冲突,到底该怎么判断是不是构成了欺凌?说实话,这个问题确实困扰着很多一线教育工作者。今天,我就专门把学生欺凌的四个认定标准梳理出来,希望能切实帮到大家! 第一,看主体。必须注意,欺凌行为一定发生在学生之间,而且双方在力量、人数或地位上存在明显的不对等。说白了,就是呈现出“以大欺小、以多欺少、以强凌弱”的典型特征。 第二,看主观动机。这一点很关键!欺凌者在主观上必须是蓄意的,带有明显的恶意或欺压意图。他们有明确的攻击对象,绝不是偶然或无意间的行为。 第三,看行为表现。欺凌者必须实施了具体的欺压、侮辱或伤害行为。让人痛心的是,这些行为形式多样,包括肢体欺凌、言语欺凌、社交排斥、财产损害,还有现在越来越突出的网络欺凌等。 第四,看后果影响。欺凌行为造成的伤害是深远的!不仅可能导致受害者身体受伤或财物损失,更让人担忧的是会造成心理创伤和精神痛苦。这种伤害往往持续很长时间,成为难以愈合的伤痕。 防治学生欺凌,学校是主阵地,教师更是关键力量。让我们共同重视起来,准确识别、及时干预,用责任和爱心守护每一个孩子的身心健康,为他们营造一个真正安全、温暖的成长环境!
00:00 / 01: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