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31
00:00 / 01: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0
阿松3天前
阿松作品 《诗经》国风 · 邶风 · 二子乘舟#古风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白话译文 两人乘一叶孤舟,渐渐向远处漂流。深深思念你们俩,我心中充满忧愁。 两人乘一叶小船,渐渐地越行越远。深深思念你们俩,愿你们顺利平安。 《邶风·二子乘舟》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写一次发生在河边的送别。两位年轻人拜别亲友登船,刹那间化作了一叶孤舟,在浩淼的河上飘飘远去。画境之由近而远,同时就融入了送行者久立河岸、骋目远望的悠长思情。全诗二章,每章四句,语言质朴自然,情感鲜明强烈。上下章景象、地点相同,而情感却由浅到深:正因为有了这种回环复沓的手法,使诗意显得更加蕴蓄深沉。 整体赏析 此诗可以视为一首送别诗。这一次动情的送别,发生在河边。“二子乘舟,泛泛其景”,用的是描述笔法。首句还是近景,两位年轻人终于拜别亲友登船;二句即镜头拉开,刹那间化作了一叶孤舟,在浩淼的河上飘飘远去。画面视点在送行者这边,所以画境之由近而远,同时就融入了送行者久立河岸、骋目远望的悠长思情。而“泛泛”的波流起伏,也便全与送行者牵念之情的跌宕,有了“异质同构”的对应,令你说不清那究竟是波流,还是牵思之漫衍了。由此过渡到“愿言思子,中心养养”,直抒送行者牵念深情,就更见得送别匆匆间的难舍难离了。“养养”是一个奇特的词汇。按照前人的解说,“养养”即“思念”之意,总嫌笼统了些。有人训“养养”为“痒痒”,顿觉境界妙出:这是一种搔着心头痒处的感觉,简直令人浑身颤抖、无法招架的奇妙反应。以此形容那驿动于送行者心上的既爱又念,依依难舍又不得不舍的难言之情,实在没有其他词汇可以替代。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4: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6
00:00 / 0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77
筑台纳媳。州吁弑兄夺位。二子乘舟,大义灭亲。 石碏谏宠州吁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蚤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 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 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 州吁未能和其民,厚问定君于石子。石子曰:“王觐为可。”曰:“何以得觐?”曰。“陈桓公方有宠于王。陈、卫方睦,若朝陈使请,必可得也。”厚从州吁如陈”。石碏使告于陈曰:“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陈人执之,而请涖于卫。九月,卫人使右宰丑涖杀州吁于濮、石碏使其宰獳羊肩涖杀石厚于陈。 君子曰:“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石碏谏宠州吁 #东周列国 #东周列国春秋篇 #历史 #左传
00:00 / 05: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2: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4: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
00:00 / 11: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5
00:00 / 04: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4: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
00:00 / 02: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3: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6: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3: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2: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2: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
两冰故事(下)冰心”为笔名在《晨报》发表处女作,这个取自王昌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纯粹、通透,不染尘俗。 冰心曾夫子自道:“我知道我的笔力宜散文而不宜诗。”这份清醒的自我认知,让她在散文领域开辟出一片独属于自己的天地。她的文字里,永远跳动着两颗不灭的火种:童年与母爱。《寄小读者》中,那些写给孩童的通讯散文,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深奥的哲理,却以真挚的情感、细腻的观察,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永远长不大的儿童情结”,让她的文字始终保持着一份未被世俗磨蚀纯粹。 但冰心的文字并非只有暖色调。沈从文曾说:“美,总不免让人伤心。”冰心深谙此道。她的散文里,总有一种淡淡的感伤萦绕其间,不是撕心裂肺的悲恸,而是如薄雾般怅惘与温柔。《闲情》中,“一块暗绿色的绸子,竟悄然觉得空灵神秘”;四弦琴奏响时,“有无限的怅惘与不宁”。这种感伤,源于对生命无常的敏锐感知,源于对美好事物转瞬即逝的珍视。 作为“世纪老人”,冰心的一生跨越了近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她曾留学海外,成为东京大学第一位外籍女讲师;她曾投身社会活动,以笔为刃,呼唤和平与正义;她的文字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名片。但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她笔下的母爱、童真与自然,始终是治愈人心的良药。她崇尚的美,是“淡淡妆,天然样”不事雕琢之美 二、谢冰莹:戎马文坛铸风骨,战地红花别样红 与谢冰心的温润不同,另一位“谢先生”谢冰莹的文字里,始终带着硝烟与尘土的气息。1906年,谢冰莹出生于湖南新化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却自幼叛逆,不甘被礼教束缚。16岁时,她冲破家庭的阻挠,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8岁时,她毅然投笔从戎,加入国民革命军,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女兵作家。 1928年,谢冰莹的《一个女兵的日记》在《中央日报》副刊连载,瞬间轰动文坛。这部以她自身经历为蓝本的日记体散文,真实记录了北伐战争中的战地生活:奠定了文学的地位
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
00:00 / 01: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