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4: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00:00 / 02: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63
00:00 / 18: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
00:00 / 01: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4: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0
00:00 / 00: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扁豆里的山河》 文/东风怀古 杨大夫给的葡萄糖瓶子(玻璃输液瓶),被母亲洗得透亮如水晶,灌满酽酽的茯砖茶,在晨光里泛着琥珀色的光。她的旧头巾——蓝底白碎花洗得发白,像褪色的青花瓷——仔细地包着几个青稞面馍馍,四个角对折成安稳的结。这是八十年代的某个秋天,我拎着茶水瓶,像只小雀般跟在父亲身后,要去二十里外的龙沟台拔扁豆。 独眼的枣红马认得这条路。它失明的左眼永远朝向深谷,右眼却总映着云雀起落的轨迹。山路在薄雾中苏醒,蚂蚱噗噗地从草间惊起,露水打湿的裤脚渐渐被体温焙干。偶尔能遇见獭拉(旱獭)立起身子张望,它们啾啾的叫声让沉睡的山谷忽然睁开惺忪的眼睛。 龙沟台的土地摊在日光下,果然比朵家沟温热。扁豆株泛着灰绿,父亲蹲下身时,我听见他膝盖发出轻微的声响。他双手拢住一丛扁豆,腕子一抖,根须带着潮湿的土悉数离地。他移动时像在丈量土地,每一躬身都是对土地的敬拜。我学他的样子,却总把豆荚碰碎,豆子撒落一地,青涩的豆腥沾了满手。 “指头并拢握紧,贴地皮使力。”父亲的声音随他的动作传来,不疾不徐。当我拔完一行时,他已在第三行尽头擦汗——那片深褐色的土地,是他用脊梁写下的无字文章。汗水顺着他的鬓角流下,在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 最难忘的是住在窑洞里的朱老爷爷。晌午时分,他总会站在地边喊:“尕娃,快来窑洞里吃饭!”他是河南偃师人,国民党退伍兵,说起在机场远远看见蒋介石的往事,眼睛还会发亮。他窑洞的土墙上用树枝写着古诗,字迹清俊如他挺直的脊梁。兵荒马乱的年月,这个异乡人把根扎在了我们的深山里。他煮的米汤糊糊,总多放几颗红枣,甜得像他看我们这些孩子时的眼神。 午歇时,父亲的葡萄糖瓶子在日头下泛着温润的光。他拔掉橡皮塞,总是先递给我。茶水带着输液瓶特有的味道,混着茯砖茶的酽苦,竟成了记忆里最解渴的滋味。母亲的头巾展开在膝头,馍馍的碎屑掉在地上,很快被几只蚂蚁搬走。父亲看着我喝水,眼里有我看不懂的深邃。 “这地养人。”父亲望着远山,声音低沉,“不管谁开垦的,都是好地。”风吹过扁豆地,仿佛还带着先人的汗息。那时的我不懂这句话的分量,如今回想,那是一个庄稼人对土地最质朴的信仰。 自我上高中后,龙沟台因太远渐渐撂荒。父亲不再去那里种地,枣红马
00:00 / 05: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1: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35
00:00 / 02: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807
00:00 / 00: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3
00:00 / 0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8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