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00:00 / 01: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费宏在明武宗(正德皇帝)时期担任户部尚书(1510—1511年短暂任职),其财政管理虽受限于正德朝复杂的政治环境,但仍体现出一定的特色。以下是其财政管理的主要特点及背景分析: 1. 务实稳健的财政基调。 保守节流:费宏在任期间面临正德朝挥霍无度的财政压力(如皇帝巡游、豹房开支等),他倾向于采取保守策略,强调节流而非激进改革,试图通过缩减非必要开支维持国库稳定。 平衡地方与中央:他注重协调地方财政与中央需求,避免过度征敛引发民变,尤其在江南等赋税重地,试图缓解因皇帝奢侈行为导致的加税压力。 2. 应对宦官干预的困境。 正德朝宦官(如刘瑾虽已倒台,但余势未消)和佞幸(如江彬)常干扰财政,费宏需在夹缝中维持户部职能。他虽无法彻底遏制宦官侵吞国库,但通过程序化审核(如要求支出须经户部备案)试图减少漏洞。 3. 赋税整顿的有限尝试。 清理逋赋:针对地方拖欠税款的问题,费宏推动分步清理,但因正德朝吏治腐败,效果有限。 漕运与仓储:他重视漕粮运输和仓储管理,确保京师粮食供应稳定,这是户部在动荡时期维持社会安定的关键。 4. 政治环境制约。 费宏的任期较短,且正德皇帝疏于朝政,财政政策常被皇帝个人行为打乱(如1511年蒙古入侵导致的军费激增)。他的实际影响力受限于皇权与权臣的博弈。 5. 后续影响。 费宏后来在嘉靖初年复出并担任首辅,其财政思想(如节俭务实)对嘉靖前期整顿正德弊政有一定贡献,但在正德年间受制于时代,难有突破。 总结。 费宏在正德朝的财政管理以守成为主,注重维持基本财政秩序,但在皇帝荒嬉、宦官专权的背景下,其政策难以根本扭转国库耗竭的局面。他的特色更多体现在对制度程序的坚持和地方民生的有限保护,而非开创性改革。其经历反映了明代中期财政官员在皇权膨胀下的典型困境。
00:00 / 05: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2: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0: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50
虔皓仕4周前
《明朝最“傻”的户部尚书:管着全国钱财,家里却只有破瓦罐》 你敢信吗?明朝有位管钱的大官,朱棣让他掌了25年户部,助明朝创下两大盛世,自己抄家时却只有布衣瓦器!他就是#夏原吉,一个“肥了天下,瘦了自己”的狠人。 朱元璋一眼看中的奇才,16岁丧父撑起家,边教私塾边苦读,24岁进国子监。别人喧哗打闹,他独坐写文书,直接被朱元璋破格升为户部主事,连同僚诬告都护着他。 靖难之役后,建文旧臣要么逃要么降,只有夏原吉守在户部整理账册。被抓去见朱棣,他不求饶只说“给我三天,把账册交清楚”,朱棣当场划掉他的死刑,还升他做户部尚书! 朱棣要北伐、下西洋、建皇宫,花钱如流水,夏原吉硬是不向百姓加一分税。裁冗余、严盐法、促商业,把天下钱粮记在小本本上,问啥都能答上来,连姚广孝都夸他有古仁之心。 浙西发洪水,他赤脚在太阳下跑遍灾区,下属要撑伞,他说“百姓都在晒,我哪能躲”;赈灾粮食30万石,他盯得死死的,没被克扣一粒,还送耕牛种子帮百姓复工。 后来他劝朱棣别再北伐,触怒龙颜被关大牢。抄家时朱棣傻了眼:除了御赐的钱,家里只有破罐子旧衣服!没了他,朱棣两次北伐都因缺粮败兴而归,临终前只说“夏原吉爱我”。 朱棣一死,朱高炽第一时间冲去牢里放他,他在牢里提的三条建议——减赋税、停宝船、平冤狱,直接成了“仁宣之治”的纲领。直到65岁死在任上,朱瞻基特批他后代永远不用交税,这才是对“天下账房”最好的告慰! 这样的官,放在哪个朝代都是顶流!你还知道哪些古代清官?评论区聊聊~#历史故事 #历史人物
00:00 / 00: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5
00:00 / 01: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2: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4: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72
00:00 / 01: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0: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74
00:00 / 02: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00:00 / 01: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3: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1: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