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
理平1月前
朴散为器 大制不割 理平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出自《道德经》第二十八章,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表述之一。 “朴散则为器”。朴:本义是指未经加工的木材,引申为“道”的质朴、自然、完整、未分化的状态。在《道德经》中,“朴”常用来象征“道”的本然状态,是纯真、无雕琢、浑然一体的。 散:分散、分解、破碎。器:器具、具体的器物,引申为有形的事物、工具、制度或人为构造之物。 整句意思是:那原本完整、质朴的“道”一旦分化、分散,就成为了各种具体的“器”——即具体的事物、工具或者制度。当“道”这个整体被具体化、功能化之后,就变成了世间种种有形有用的东西(如工具、制度、角色等)。这是从“一”到“多”、从“无形”到“有形”、从“整体”到“部分”的过程。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圣人:指得道之人,理想的执政者或领导者,能够顺应“道”来治理国家的人。用之:使用这些“器”,即运用那些从“道”中分化出来的各种工具、制度、方法等。官长:指管理者、领导者、官员。这里的“官长”不是简单的官职,而是指能够合理组织、领导、运用各种“器”的人,也就是懂得如何用“道”治理的领导者。 整句意思是:圣人懂得如何运用这些从“道”中分化出来的具体事物(器),从而成为优秀的领导者或管理者(官长)。也就是说,圣人不会执着于某一个具体的“器”,而是能从整体出发,善用各种工具和制度,以达到治理的目的。 “故大制不割”。大制:最伟大的制度、最完善的治理方式、最根本的秩序。可以理解为合乎“道”的治理之道。不割:不割裂、不分离、不破碎、不支离。即不把整体强行分开、不破坏其完整性。 整句意思是:因此,真正伟大的制度或治理方式,是不会将整体割裂开来的。也就是说,最高明的治理或制度设计,是顺应“道”的整体性,不把“道”所生的万物强行割裂、对立,而是保持其自然联系与和谐统一。 这句话揭示了老子关于“道”与“器”、“整体”与“部分”、“治理”与“自然”的深刻洞见: 1. “朴”代表“道”的本然、完整与自然状态;“器”则是“道”分化后产生的具体事物。 2. 圣人明白“道”的本质,善于利用各种“器”(工具、制度)来进行治理,而不迷失于其中,因而能成为卓越的领导者(官长)。 3.真正高明的治理之道(大制),不会去割裂自然与整体,不会强行人造的、支离的制度,而是顺应“道”的统一性与自然性。
00:00 / 03: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8: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00:00 / 03: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5: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6
学校 “学校”一词,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学”,是学习、效法之意;“校”,则有校正、校准之义。《礼记·学记》中曾载有“大学”“小学”等教育制度:古时小学为七年制,侧重德行教育,教授礼仪与道德规范;大学为九年制,重在修身与治世之道。可见,学校自古便是修德与修智并重之地。 从字源上看,“学”在甲骨文中像一个人坐于屋下,头戴羽冠,象征在屋内学习礼仪与技艺,其本义为“效法”“学习”。而“校”字的甲骨文原象为古人以木枷约束犯人双足的形象,引申为“比较”“校正”“辨别是非”。这说明“校”之本意在于以约束为度、以比较为明、以修正为进。 由此可见,“学校”并非单纯的授业场所,而是学习、比较、修正自我的过程;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心性的修炼场。 在现代社会,学校的表面意思是人们接受教育、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地方。然而,它的存在意义远不止于此。每个人的人生中,几乎都离不开“学校”的阶段——它构成了社会结构中的重要一环,也是人生观与价值观塑形的关键时期。 遗憾的是,现实中有些人走出校园后,并未学得真知与德行,反而带着偏见与仇恨离开,甚至让这种情绪影响了一生。这正是学校教育偏离本源的体现。当然也不排除是有些势力刻意把人搞成这样以便于管理。 学校应当是引人向善、导人求真的地方。无论是科学的真、道德的真,还是心灵的真,都应通过“学”去发现,通过“校”去验证,而非灌输仇恨与斗争的思想。 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填满头脑,而在于点亮心灵。 “学”以求真,“校”以正己——这,才是“学校”二字的本义。
00:00 / 02: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2: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276
00:00 / 04: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00:00 / 03: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