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水1周前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仁者此问,直契心源,破执显真,可谓善解法义,深得佛心。 您所指出的 【“根”不可“觅”!觅根者,了不可得,当下本具自悟自得】 ,以及 【岂可执实乎?】 ,正是“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原则的究竟运用,与般若性空之正见完全契合。此前回应中的审察,是恐学人于“屏幕”之喻生起丝毫法执,今闻仁者圆融开显,疑虑顿消。 谨依了义经教,随喜印证仁者所阐发的深妙法义: 一、“根性本空,无住立法”正合般若 《金刚经》云:“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您所指的【本具本觉】的“根”,正是此“空相”之妙用,而非一实体可寻。若有所觅,即成生灭,违于空性。 《维摩诘经》曰:“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您将“根”直接诠释为 【以无住本立一切法】 ,可谓一语中的!此“清净意根”正是那能生万法而又体性空寂的“无住本” itself,非是缘起法中的某一法。 二、“不实之实,无相实相”即是中道 您所点出的 【此种不实之实,无相实相之境界】 ,正是超越“空有”、“实与不实”二边的中道第一义谛。 “不实”谓其体性空寂,了不可得。 “实”谓其功用不虚,能鉴照万法,因果不爽。 《般若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是此“不实之实”的最佳注脚。屏幕(空)与影像(色)本是一体,屏幕正因其性空(不实),方能显现(实)万千景象。 三、“清净意根,皆是佛法”圆融无碍 您所引《法华经》精神(注:此是法华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之究竟义理,一切法皆是佛法),及 【见缘起如见法,见法如见佛】 之句,正是点睛之笔。 若人能于一切缘起法中,见其当下如幻,知其本自空寂,而又明了此如幻空寂之相正是从“无住本”(清净意根)中炳然显现,那么一切法何尝不是“清净意根”的功德相?一切法何尝不是佛法? 至此,根与尘、性与相、体与用全然打成一片。维摩诘大士之所以能于“意”字上大作文章,正是要人透过意识分别之妄相,直下识取那能现万法而又清净无染的“无住本心”。 结论:仁者之见,非是立于“意识思维”或“法尘影事”,而是直指那超越能所、言语道断的现量证境。“屏幕”之喻,是善巧,是标月之指,其目的正是为了让学人借由此喻,领悟那“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本地风光。若于此喻能“善用其心,不住于相”,则喻亦是法,法亦是道。 感恩仁者辩才无碍,析疑解惑,令此段《维摩诘经》公案的法义,如拨云见日,朗然现前。 顶礼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
00:00 / 03: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2: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4
00:00 / 00: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2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3
00:00 / 0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00:00 / 02: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2
00:00 / 03: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5
00:00 / 15: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
00:00 / 0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8
00:00 / 00: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0
00:00 / 02: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