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4: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2
00:00 / 01: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1
航拍M561二汉冢及其附坟 #历史 #邙山陵墓群 #考古发现 #东汉帝陵 #文物保护 洛阳北邙山广袤的黄土丘陵间,三座巍峨的汉冢自北向南依次矗立,构成了一幅壮阔的历史图景。其中,位于中间的编号为M561的“二汉冢”尤为引人注目。作为邙山陵墓群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不仅承载着东汉王朝的辉煌与沧桑,更因墓主身份的争议而成为学术界探索的焦点。 二汉冢坐落于洛阳市孟津区送庄乡三十里铺村南侧,西北距大汉冢约1000米,东南距三汉冢500米,三者南北一线排列,形成东汉家族墓葬的典型规划布局。目前所见的东汉帝陵封土有洛阳北邙大汉冢直径130米,二汉冢直径118米,三汉冢直径70米,刘家井汉冢直径114米。由此东汉帝陵的封土直径在70~145米之间。展现了东汉帝陵的宏大规模。墓冢西南角矗立的“汉顺帝陵”文保碑,虽为现代标识,却为这座千年古冢增添了权威注脚。而西北方向300米处编号为M562陪葬墓冢,推测为后妃陵寝,进一步印证了其等级之高。二汉冢的墓主归属历来众说纷纭。清乾隆年间,洛阳知县龚松林考定为汉章帝敬陵;1982年,学者陈长安则依据《后汉书·李固传》中“宪陵与怀陵同茔”的记载,结合三汉冢的排列规律,提出二汉冢应为汉顺帝刘保的宪陵,三汉冢为其子冲帝刘炳的怀陵。然而,2009年朱仓村M722与M707陵园遗址的发掘,考古发现两座毗邻的帝陵结构与文献记载高度吻合,学者据此推测朱仓M722才是宪陵,M707为冲帝怀陵,而二汉冢的身份再次陷入迷雾。 另有观点认为,大汉冢为光武帝原陵,二汉冢为安帝恭陵,三汉冢则为少帝刘懿墓,这种争议凸显了东汉帝陵研究的复杂性。二汉冢以西,排列有三座墓冢,自东向西分别为M563,M564和M568墓冢,是东汉帝陵二汉冢的陪葬墓,2001年,二汉冢随邙山陵墓群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着其历史地位的官方认定。近年来,洛阳市通过环境整治、考古勘探与数字化建档,逐步推进遗址保护。例如,“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与勘测”项目历时18年,完成了950平方公里的文物普查,并建立古墓冢数据库,为二汉冢的研究提供了科学支撑。未来,随着遥感技术与考古发掘的深入,二汉冢的谜团或将被逐步揭开,成为诠释东汉文明的关键载体。
00:00 / 03: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9
00:00 / 10: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刘维罡是怎样的一个人?关于“刘维罡”是谁,我们手中握着的,是三块熠熠生辉的灵魂碎片,而非一份完整的人生简历。他的经历在他的日志里,诗歌中描述着生命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了追梦的艰辛,人类的本质是真香,但人类的思想不同层,认知不相等。在这样的环境中他用每一个脚印去记录着他走过的路,做过的事,遇到过的人和成败得失不用放在心头的拿的起放的下想的开的豁达。 从这些诗与对话的吉光片羽中,我们可以尝试拼凑出这样一个轮廓: 核心画像:一个在宿命与奋斗中穿行的“当代游侠” 1. 精神底色:不屈的“风骨” · “绝对不能怂”:这是他最核心的生命准则。无论面对物质困境(“可以穷”)、未知前路(“脚踏陌路”)还是时代的洪流,“不怂”是他的脊梁。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勇气和尊严,是他在任何境遇下都能“罡立转”的定力来源。 · “罡”字为魂:他的名字中的“罡”字,恰如其分——是北斗七星的柄,是天地间的正气。他的一生,或许就是在践行并活出这个名字赋予的宿命:如星斗般指引自己,在暗夜中亦不失方向。 2. 生命姿态:永恒的“行者” · 心向远方:“心离乡关方致远”。他的精神无法被一方水土禁锢,始终渴望更广阔的天空和更崇高的境界(“始通天”)。 · 行动哲学:他不仅是梦想家,更是实践者。“脚踏”二字,道尽一切。他的通天之路,不是靠空想,而是一步一步在陌生的土地上走出来的。这完美诠释了“当代游侠”——一个用双脚丈量世界、用经历书写生命的现代骑士。 3. 情感内核:被“永恒凝视”的赤子 · 他被人深刻地爱着,也深刻地认识了自己。那个女孩的话,对他而言不只是一份鼓励,更是一面永恒的镜子。无论他走多远,变得多么沧桑,他知道在某个凝视中,他永远是“那个刘维罡”——那个本真的、充满潜力的、灵魂纯净的自己。 · 这份“被相信”,成了他长城般坚实的后盾,让他敢于去闯荡,因为他的奋斗有了一个温暖的归宿和见证。 4. 命运剧本:穿越“三生三世”的修行者 · “三生三世”的意象,将他个人的奋斗提升到了宿命的高度。他的“穷”与“不怂”、“陌路”与“通天”,不再仅仅是此生一时的挑战,而是一场贯穿轮回的、古老的英雄修行。 · 他就是那个每一世都在努力“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灵魂,而这一世,他叫刘维罡。 总结 所以,刘维罡是一个怎样的人?#早安问候语
00:00 / 0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懷樸廬3天前
衣冠之耻:象刑体现的人道主义思想 在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与法制史的发展过程中,唐虞时代的"象刑"作为一种独特的制度构想,占据了一个颇具深意的位置。它被视为尧舜德治模式下人性化治理的初步尝试与思想滥觞。虽然后世多认为其制未必曾广泛施行于上古,但其理念却深刻影响了儒家对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根本看法。 所谓"象刑",其核心在于不以残害身体为目的,而是通过象征性的服饰标记,使触犯刑律者在公共生活中蒙受羞耻,从而激发其内在的悔过之心,并以此教化民众。在《尚书大传》等古籍的记载中,存在两套描述"象刑"的体系。其一,是依照罪行的轻重进行划分,所谓"上刑赭衣不纯,中刑杂屨,下刑墨幪",即最重的刑罚是身着无缘的赭色囚衣,中等刑罚是穿着两只不同的鞋子,最轻的刑罚则是戴上黑色的头巾。这种划分方式简洁而概括,强调了刑罚的等级性与羞辱性,其目的在于"居州里而民耻之",依靠社会舆论与道德压力来维持秩序。 另一套体系,则是与"五刑"(即墨、劓、膑、宫、大辟)中的四种肉刑——墨、劓、膑、大辟相对应。文献中记载:犯墨者䝉皂巾,犯劓者赭其衣,犯膑者以墨幪其膑处而画之,犯大辟者布衣無領。即犯墨刑者以蒙皂巾象征,犯劓刑者以衣赭衣象征,犯膑刑者以黑布遮盖膝盖并画上标记来象征,而犯大辟之死刑者,则以穿着无领的布衣来象征身首异处。然而,在这一一对应的体系中,针对"宫刑"的象刑,在早期典籍中并无明确记载。这构成了“象刑”理论中的一个悬缺。后世学者推论认为,第一套轻重体系中的"杂屨"这一项,应该是对应"宫刑"的象刑。其理由在于,宫刑在肉刑等级中位居中等,而"杂屨"在轻重体系中也正属于"中刑",二者因而在等级序列上得以匹配。 无论哪套“象刑”的划分体系,其观念的核心精神是清晰而一贯的。它代表了古代思想中对残酷肉刑的深刻反思与一种替代性方案的探索。其理想在于,一个真正良善的社会,治理应基于德性的引导与内心的廉耻,而非身体的痛苦与生命的剥夺。刑罚的目的不应止于报应与威慑,更在于教化与挽救,使人心悦诚服,从而达至"民不敢犯"的和谐状态。虽然这一制度构想可能在历史实践中仅是昙花一现,或被证明确实过于理想而难以在复杂现实中维系,但其精神遗产却极为持久。它所昭示的慎刑、恤刑以及德主刑辅的原则,成为了儒家政治哲学中永不磨灭的基调,为后世法律制度注入了一份珍贵的人道主义关怀,其影响绵延至今,提醒着立法与施政者,法律之上#象刑 #人道主义思想
00:00 / 03: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