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6
00:00 / 00: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5
张玉虎1年前
一双靸鞋踢倒山 上一回我给大家贴的两张图,大家 这回,咱们先断上个老迷语,因为这个迷和上一回的图有关:“三片瓦,盖个庙,里面住了个臭神道。”谜底就是这种鞋,咱们的土话叫靸鞋。俺们这年纪的人小时候,穿这种鞋的人还不少,这回子的人可穿不上这种鞋了。 靸鞋的样子也确实象个庙:前脸很深,当中还隆起一道“脊梁”,鞋尖象庙上的飞檐挑角,鞋帮上密密地纳着“小九针针”、“梅花瓣瓣”等图案,鞋底更是纳得又瓷又厚。整个样子看起来古色古香,真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不过,最终,它还是要被脚板子这个“臭神道”住进圪的。 以前的婆姨们做靸鞋的工艺是非常复杂的。要打“鞋坯”,要“替鞋样”,要缝鞋帮,纳鞋底,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就是“绱鞋”了,靸鞋特殊就特殊在它的那个鞋底上,其他鞋的鞋底都是一个规则的脚样子,而靸鞋的鞋底却在前面凸出一个实三角来,在两扇鞋帮的相应部位又凹回一个空三角去,绱鞋时,必须对的准准地正正地,要是对不准的话,做出来的鞋便不周正,不好看,那是很丢人的。靸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分左右,都是直底子,穿得时候还人讲究每天轮换一下,以免踩得偏了。 靸鞋最大的好处就是耐穿,村里到山上去放羊的汉子,都是要备有一双号称“踢倒山”的靸鞋的,那是把新做好的靸鞋便拿到鞋匠那里,在底子上钉上铁掌子,帮子外面再包上一层厚厚的牛皮,看样子就同两辆小型的装甲车一样,往往是春天赶着羊群上山走时穿上,在崎岖不平乱石丛生的山路上踢踢踏踏跌跌撞撞磨上六七个月,到收完秋再赶着羊群回来时,那“踢倒山”刚磨得软和适度,“跟脚”“受穿”了。 靸鞋虽然耐穿,但是样式太古板,与原来农民常穿的掩裆裤大襟棉袄往一块儿匹配正合适,同后来流行起来的西式衣服就不般配了。六七十年代以后,年轻的后生们就嫌靸鞋样式古板大多不穿了。现在,村里的妇女们大都不做鞋了,更不用说是做靸鞋。 上一回贴的两张图上的东西,其实就是过去妇女们做鞋时,专门用来压鞋底子的压砖。这么简单现实的一个用具,做得那么精美,可见那时的人虽然不富裕,但也有追求美的心计,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嘛。
00:00 / 04: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4
00:00 / 01: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0
00:00 / 00: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0
00:00 / 00: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3
00:00 / 00: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9
00:00 / 00: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
00:00 / 01: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94
00:00 / 06: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5
00:00 / 00: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1: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37
00:00 / 01: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2: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0
00:00 / 01: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