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牡丹》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全诗为:“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对比衬托,突出牡丹之美 诗的前两句“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诗人将芍药的“妖无格”和芙蕖的“净少情”与牡丹进行对比。芍药虽然妖娆艳丽,但缺乏骨格;芙蕖虽然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通过对这两种花的贬低,突出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是花中的最美者,为牡丹的出场做了有力的铺垫。 直抒胸臆,赞美牡丹姿韵 第三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诗人直抒胸臆,用“唯有”一词强调只有牡丹才配得上“真国色”的称号,表达了对牡丹的偏爱与赞美。“国色”一词,原指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这里用来形容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将牡丹比作花中的“美人”,形象地展现了牡丹的倾国之姿。 侧面烘托,展现牡丹魅力 最后一句“花开时节动京城”,从侧面烘托出牡丹的魅力。诗人没有直接描写牡丹的色香,而是通过描写人们倾城而出观赏牡丹的热闹景象,生动地表现了牡丹在当时的受欢迎程度。“动”字用得极为巧妙,让人仿佛看到了京城中万人空巷、人头攒动的场面,突出了牡丹盛开时的轰动效应,也进一步强调了牡丹的国色天香。 托物言志,蕴含审美思想 这首诗表面上是在赞颂牡丹,实际上也蕴含着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诗人通过对三种名花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不同花卉特点的认识和评价。同时,以牡丹自比或比人,暗示了诗人对高尚品格和卓越风姿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之情。#每天一首古诗词#国学文化#牡丹#诗词#古诗词
00:00 / 00: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7
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4: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1: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