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连县第二中学校始建于1941年,宜宾市示范性普通高中,坐落于沐爱镇场镇南侧,学校由A、B两区构成,占地8.7公顷(130余亩),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筠连县第二中学(简称筠连二中)创建时校名为“高县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校园包括民众教育馆、荷花池前的体育运动场及观音寺庙宇群、关帝庙3个部分。1945年4月,沐爱从高县分出成立沐爱设治局,关帝庙校区划归设治局,改划木鱼山作教学区,更名为“沐爱设治局局立初级中学”,由师范教育向普通中学教育转轨。1948年,沐爱设治局改为沐爱县,校名更为“沐爱县立初级中学”。1950年9月后,筠连县第二中学校校名先后更改为“高县初级中学”“高县第一初级中学”“高县第二初级中学”。1953年8月沐爱县划归筠连县后,学校并入“筠连县中学”。1958年复校并更名为“筠连县沐爱初级中学”。1985年,经四川省教育厅批准,升格为全日制高级完全中学,更名为“筠连县沐爱中学”。2004年8月,“沐爱镇初级中学”并入,更名为“筠连县第二中学校”。2022年,在校学生4231人,在编教职工268人;其中研究生3人,中高级教师114人;有省市县骨干教师80余人,省市县优秀教师50余人、筠连县名师工作室领衔人2位、筠连县名师工作室成员22人。 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省级阳光体育示范校”“省级卫生单位”“省级园林式单位”“宜宾市示范性普通高中”“市级文明单位”“市级绿色学校”“市级校风示范学校”“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四川师范大学优质生源基地”等称号。 学校的校训为“务本、求实、科学、和谐”,校风为“厚德、博学、尚美、创新”;教风为“塑德、严谨、善诱、爱生”;学风为“励志、勤学、慎思、笃行”;办学理念为“一切为了人的可持续发展”;学校精神为求真务实,敢于争先,团结拼搏,负重自强”。
00:00 / 01: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8
我是家乡宣传员 探寻南丝绸之路上的凌云关与五尺道 今天,我们从筠连徒步古老的五尺道,再穿越曾经威严挺拔的凌云关,踏入高县,去寻找南丝绸之路上的历史印记。一座凌云关半部高县、筠连史,从五尺道的快马策鞭到茶马古道的车水马龙,这里留下了太多的历史记忆。凌云关,又名御风亭,坐西南向东北,占地面积为120.7平方米,修于明代。此关横坐于高县到筠连交界处的一个山坳上,是进出筠连的四大关口之一 。关墙用石块砌成,成长方形,外长17米,外宽7.1米,内长14.5米,内宽3.8米。关卡南北有三道门框,高县一侧两道,筠连一侧一道,互不对冲。门框均用条石砌成卷拱形,门已损毁,现存门栓孔。该关口北面为高县蕉村镇玉峰村,南面为筠连县犀牛村。凌云关两面为山岩或斜坡,另两面为山峰。川云中路通车后,该关废弃,原来关门正面墙上的长方形框内有凌云关三个大字,由于年久风化 ,字迹已消失殆尽。2012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凌云关是南丝绸之路五尺道上的重要关口,犀牛村五尺道属我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筠连五尺道其中一段。该古道位于筠连镇犀牛村凌云关起至山下莲花坝,还保存约1300余米,道宽约一米至2.5米,修于秦代,用石板或鹅卵石铺就 ,此道为宜宾至云南的古代商贸之路,原为高县蕉村到筠连县城的必经之道。 宜宾人制作的茶叶、丝绸等货物通过这条古道走向海内外。道路上残留的马蹄印见证了古代马帮往来的繁华。如今,昔日的雄关已失去原有的威严,五尺道也渐渐消失在杂草丛中,但其遗迹仍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辉煌。#e路春风·文明有我#发布参评作品
00:00 / 02: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8
00:00 / 03: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65
00:00 / 0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2: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8
00:00 / 04: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