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茶馆3月前
古埃及文明的诞生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地球气候变化,撒哈拉沙漠化的出现,使大量游猎民族迁徙到尼罗河流域,才提供了埃及文明的人力基础。大约在7000-12000年前,非洲的撒哈拉并非荒漠,而是草原、湖泊遍布的“湿润期”,孕育了大量游牧、渔猎群体(如“卡普萨文化”)。他们以牛、羊为主要牧群,使用细石器工具,过着季节性迁徙的生活。尼罗河谷此时与撒哈拉地区并非隔绝,人群往来频繁:河谷的渔猎资源(尼罗河鱼类、水鸟)与撒哈拉的游牧资源形成互补,推动了技术(如制陶、石器加工)和文化符号的交流。此时河谷居民流动性高,尚未形成稳定定居点。约公元前5000年起,撒哈拉降水锐减,湖泊干涸,草原退化为沙漠,游牧群体失去生存基础,被迫向尼罗河谷、苏丹萨赫勒等少数有稳定水源的地区迁徙。这一“人口迁入潮”直接改变了尼罗河谷的人口结构:原本稀疏的本地居民与涌入的撒哈拉人群融合,人口密度显著上升,为定居农业的出现提供了“人力基础”。人口压力下,单纯渔猎难以支撑生存,古埃及人开始尝试人工种植(小麦、大麦可能经西亚传入后本土化)和牲畜驯化,定居村落(如“巴达里文化”遗址)逐渐取代流动营地。可以说,古埃及人的“起源”本质上是环境压力驱动下,撒哈拉游牧群体与尼罗河谷本土居民长期融合的结果。这种融合从公元前10000年左右就已开始,历经数千年,才为后来古埃及文明的诞生铺垫了族群和社会基础。 #历史冷知识 #历史知多少 #古埃及#科普一下 #涨知识
00:00 / 07: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3: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1: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2: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3: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1: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3
00:00 / 03: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6: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当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时,中国先民已在公元前486年启动邗沟工程。至隋炀帝贯通南北,大运河以"百万民夫六年功"的壮举,完成了人类首次超大规模跨流域调水实践。其技术突破震古烁今:为解决黄淮水患独创"弯道减速技术",将水流速度降至0.3米/秒;在山东段发明的"水柜"蓄水系统,比西方水库技术早1300年;元代修建的31座船闸构成世界最早的梯级运河系统,单日过船量突破300艘。这些数字背后,是"天人合一"哲学在工程领域的完美实践。 ✅大运河的贯通彻底改写了中国经济地理。唐宋时期,运河年漕运量达400万石,占中央财政收入的70%;明清时期,运河商品流通量占全国总量的80%,沿线催生扬州、临清等30余座工商业城市。对比同时期欧洲,中国通过运河构建起10倍于罗马道路的运输网络,单位物流成本仅为陆运的1/20。更令人惊叹的是,这条"水上丝绸之路"在17世纪年货运量已达3300万吨,是同期荷兰东印度公司船队运力的150倍,成为支撑古代中国GDP占全球30%的核心动脉。 ✅大运河的深邃之处,在于它超越了物理空间的连接。这条水道将吴越的丝绸、燕赵的骏马、齐鲁的盐铁、江淮的稻米熔铸成统一市场,更让南北文化在千年交融中淬炼出中华文明共同体。据统计,运河沿线现存文化遗产点1100余处,涵盖戏曲、工艺、民俗等32个非遗类别。从元杂剧的南北合流到扬州画派的技法融合,从"南茶北马"的商贸习俗到"漕帮文化"的秩序创新,这条水道孕育的文化多样性,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提供了最生动的注脚。 ✅大运河的超前性更体现在其永续价值上。2014年申遗成功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其为"活态遗产的典范"——至今仍承担着中国6省2市年50亿吨的货运量,相当于14条京沪铁路的运力。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大运河再次化身国家水网骨干,年调水量可满足1.2亿人用水需求。这种"古今共用"的持续生命力,验证了《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京杭大运河 #大运河 #隋炀帝 #隋炀帝杨广
00:00 / 00: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0: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9
00:00 / 09: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
00:00 / 17: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