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HY5月前
常州西瀛门城墙 #城墙 #明代遗址 #大运河 #城市随拍 #原创视频 此视频摄于常州西瀛门城墙。常州西瀛门城墙是江苏省常州市现存的明代城墙遗址,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基本概况 - 位置:位于常州市区西瀛里,南依大运河,东至西水关,西至原表场客运码头。 - 尺寸:长221.8米,宽5.2米,高6.5米。 - 现状:1987年12月26日被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按清代《常州府城坊厢字号全图》进行了修复。 历史沿革 - 始建与修建: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为常州驻军首领汤和率众所筑。明成化十八年,常州知府孙仁对明城墙进行第一次修缮,其后明正德、嘉靖、万历及清康熙、雍正、乾隆、同治年间又进行了多次修葺。 - 城门开辟:1923年,为方便取水灭火,在城墙上开辟西瀛门。 - 拆除与保留:1952年,常州城墙大部分被拆除,西瀛门城墙因夹在民宅中得以保存。 文化特色 - 西城晚眺:以前,常州西门有“西郊八景”之说,其中“西城晚眺”就位于西瀛门城墙一带,如今虽因高楼遮挡难以重现,但仍承载着常州的历史记忆。 - 诗碑:城墙上有一块诗碑,刻有明代诗人浦源的《西城晚眺》,为城墙增添了文化底蕴。 价值意义 - 历史价值:它是常州古城墙唯一保留于地面的一段,见证了常州从建城到如今的历史变迁,包括朝代更替、战争破坏等,是研究常州城市发展和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 文化价值:西瀛门城墙与大运河紧密相连,是常州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古代常州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为研究古代城市防御和水利交通提供了重要依据。 - 旅游价值:修复后的西瀛门城墙成为集观光、旅游、休闲、绿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区域,成为展示常州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重要窗口,提高了常州在全国的知名度和文化地位。
00:00 / 00: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3
00:00 / 00: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0
西安城墙遗址是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中心的明代建筑,原为明洪武三年(1370年)开始在唐长安城皇城与元奉元城基础上建筑的西安府夯土城墙。广义的西安城墙包括西安唐城墙和西安明城墙,但西安城墙遗址一般特指狭义上的西安明城墙。 西安城墙遗址轮廓呈封闭的长方形,周长13.74公里,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城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西安城墙遗址有四个城门:东名长乐,西名安定,南名永宁,北名安远,每门门楼都有阙楼、箭楼、正楼三重,该构筑布局便于防守。 城墙是古城风貌最杰出的代表,它青色的稳健如同父亲坚实的臂膀,永远是儿女们靠不到岸时的最好依偎。因为他扎根于这座城市的深厚,比斗转星移的岁月更令人感动和感慨。 现在的西安城墙是我国古代城垣建筑中保留至今最为完整的一处,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城墙。沿城墙外侧已建成“环城公园”,成为城市居民晨练的最佳活动场所。 墙体高12米,底宽18米,顶宽15米,厚度大于高度,建筑稳重坚固。自1983年开始的环城建设工程,逐步建成以古城墙为主线,辅以环城绿化,护城河环绕,风格古朴、粗犷,有野趣,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环城公园。以城墙为主体,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女儿墙垛口、城门等一系列军事设施,构成严密完整的冷兵器时代城市防御体系。古代武器落后,城门又是唯一的出入通道,因而这里是封建统治者苦心经营的防御重点。西安城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分别有正楼、箭楼、闸楼三重城门。闸楼在最外,其作用是升降吊桥,箭楼在中,正面和两侧设有方形窗口,供射箭用。正楼在最里,是城的正门。箭楼与正楼之间用围墙连接,叫瓮城,是屯兵的地方。瓮城中还有通向城头的马道,缓上无台阶,便于战马上下。全城还建有马道11处。城墙四角都有突出城外的角台。除西南角是圆形,可能是保持唐皇城转角原状外,其它都是方形。 明代西安城垣曾是一个庞大而精密的军事防御体系,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堡。西安古城堡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为我们研究明代的历史、军事和建筑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雄伟壮观的西安城墙已成为市区最吸引人的观光胜地之一。外国游客来西安旅游时,无不赞美城墙之伟大。西安环城公园是全国唯一的环城公园,它的雄伟壮观和多姿多彩,也为古城增添了无限风光。
00:00 / 03: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
00:00 / 01: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江苏兴化名门望族黄氏——“明代御史黄建中”》 黄建中,字艮甫,祖籍江西瑞州府新昌县(在今江西省宜丰县),是明初迁入兴化的军户后裔。这支黄姓本为北宋著名书法家、文学家黄庭坚之后,先祖黄梦炎在南宋景定二年(1261)高中进士,与姚勉、胡仲云、刘元高齐名,合称“锦江四俊”。元朝末年,陈友谅占有江西等地后,黄氏迁兴始祖“佑二公”率众归附朱元璋,随大军南征北战、立下卓越功勋,入明后奉命分戍兴化,因而附籍(加入本地户籍)为兴化人。到黄建中一代,已是迁兴黄氏的第七世。 四牌楼“青琐名谏”匾额,旌表黄建中 黄建中考中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授任河南南阳府推官,掌勘问刑狱等事。到任伊始,秉性刚正的黄建中便将一名奸滑县吏绳之以法。县吏的同党委托知县委派心腹之人携重金贿赂黄建中,却遭到黄建中严厉杖责。那个派人行贿的知县闻讯后不由胆战心惊,竟连夜弃官潜逃,黄建中的廉名一时传遍了南阳府。因遭逢父母丧事返回兴化,服丧期满后,补任浙江金华府推官并兼署府事。在金华,他将羡余(盈余的税金)之银悉数清点入库以充作公费,表现了他不贪一文的高尚品格。 北小街黄家祠堂巷黄氏宗祠古井栏 不久,黄建中擢升为南京户科给事中。任上,他提出了疏浚湖泊的五条建议,被朝廷一一采纳,颁布施行;又革除浚湖工程冗余的经费,节省四万余两开支返归朝廷。因此黄建中受到朝廷重用,代理兵科给事中,继而代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属于言官性质,虽然品级只有七品,但职权大体与御史相近,有处理诏旨章奏、规谏皇帝、参与议政、考察官吏等权力,这就是黄建中“御史”之名的由来。正因为此,有人意欲笼络黄建中,悄悄携带重金到兴化御史巷黄府行贿,黄建中得知后即刻回信家人,勉励他们做清白吏子孙,家人随之将钱财归还那人。 在任六科给事中期间,黄建中始终大公无私,同僚既畏之又恨之。当时朝廷党争十分厉害,各立门户,黄建中独“挺然孤立,期以一身正朝廷”。他上疏分别甄别李三才、方从哲、赵焕、孙丕扬、秦聚奎等人的功过是非,其奏疏后来成为研究“李三才案”和明史的重要文献资料。此时边关不靖,辽东经略熊廷弼熟悉边事、有将帅之才,但党人都相互排挤他。黄建中上书直言,指出以熊廷弼的才能足堪重任,群臣不应该为了私人争斗而耽误国家大事,因而大家益发怀恨于他。在奸党的不断攻势下,黄建中被借端罢官归里。 纪晓岚主编的《四库全书总目》 此后,黄建中起任为大理寺评事,
00:00 / 02: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4
00:00 / 00: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