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四十条,东起东四十条立交桥西侧,西止张自忠路东端,全长近1500米。现在已成平安大街的一部分 清朝时,此地属于正白旗地界,称十条胡同(西半部);1949年后改称东四十条, 1965年将甜水井胡同并入,文革中一度改为卫东路,后恢复原名。 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四十条胡同基本保持原来的样子,又窄又老又小。随着共和国经济建设发展蓬勃向前,以及人民群众物质生活不断提升的需要,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北京市政府对东四十条进行拓宽,胡同里破旧的老屋该拆就拆,居民该迁就迁。这样就出现了一条宽广的马路,一直延伸至现东二环东四十条桥处。那时的北京城墙还在,于是将一部分城墙拆除,形成豁口便于公共车辆通行。后来沿着东四十条大桥一路往东,又修建成了如今的工体北路和工体。 实际东四十条早就不能算是胡同了,而是宽阔的大马路,九十年代修建“平安大街”时再次扩宽,形成了现在的规模。据《宸垣识略》记载:“正白旗护军统领署,正白旗觉罗宗学,五岳庵在十条胡同”,五岳庵为明代所建,有羽士居之,内供玉馈五岳真形图。不过这些古迹早就不在了。如今沿线楼房林立,都是新式建筑。 沿线有“南新仓”等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军区总医院,新保利大厦等。 东四十条临街的房屋,每家每户都伸出绛红色的防雨棚,远远看上去像是写给胡同热情醒目的诗行。如果雨天行走在这样的胡同里,仿佛整个胡同善解人意地为你撑起温馨的雨伞。在淋淋漓漓的雨中,东四十条敞亮宁静,虚怀若谷,感觉就像是遇到一位胸襟宽广又充满温暖的人,内心会油然升起一种一直陪伴此路走下去的愿望。 漫步东四十条大街,睹风景,品历史,恍然中有许多人生的感受启发。许多胡同改造拓宽后彻底失去了胡同的模样风采,被一幢幢现代化大楼完全取代,让人想不到历史曾经的样子。而东四十条,四合院依然,大楼则谦逊于古建筑身后,街道上的商业门脸呈现出独有的精致。新旧映衬,相映成景,无声表述着专属于东四十条的心境。是的,论情怀东四十条是细腻而博大的那一条!#北京胡同
00:00 / 01: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0
00:00 / 04: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618
00:00 / 01: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4: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7
00:00 / 01: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7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九条小学位于东城区东四九条67号, 东四九条小学于一九四四建校,原名东四十一条国民小学,地处十一条二十一号,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体制的改革几次易名,于一九六六年该校更名为东城区永培红小学。一九六八年八月学校迁址到东四九条67号,一九七三年经东城区教育局(今教委)正式命名为东四九条小学至今。 学校占地面积5300余平方米,其中教学楼建筑面积4200余平方米,附属房屋建筑面积1155余平方米,操场面积近2000平方米。 学校教学区院内原为清代谟贝子府, 1920 年代,银行家冯耿光(曾任中国银行总裁)购得此宅,对西部花园进行改造,增建西式洋楼。 1937 年北平沦陷后,川岛芳子在此设立情报站,与日军将领冈村宁次等人频繁往来。宅院西侧洋楼曾作为审讯室,现存地下室通道仍可窥见当年的隐秘用途。 1952年到1978年,东四区人民政府、东城区教育局、东城区副食管理处及北京市第73中学,曾先后在贝子奕谟府办公和办学。 21世纪初,旧时王府随平安大街及地铁五号线工程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学校, 现在保存下来的也仅剩一座“古亭”了。亭前石头上刻着“咏竹亭”,亭柱正面挂着“听墙外风雨多生变化,看园中青竹自有道德。”的对联。西北隅的传统建筑与东南部的现代建筑交相辉映。#北京胡同 #城市记忆
00:00 / 01: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岁月沉浮中的四合院:东四十四条90号与东四十三条75号 在京城纵横交错的胡同深处,东四十四条90号与东四十三条75号两个院落,宛如被时光尘封的故事,静静诉说着往昔的兴衰。 东四十四条90号,现为五建集团产权,被用作施工宿舍。这座院落南门开在东四十三条75号,北门连通东四十四条90号,贯穿两条胡同的格局,尽显其曾经的恢宏大气。从这独特的建筑布局推测,它的原主人身份必定不凡,或是皇族王府,或是富甲一方的大富商。然而,历史的迷雾重重,至今难以探寻到其最初的主人,也无从知晓最初完整的建筑格局。更令人好奇的是,五建集团是如何获得这座院落的,个中缘由也成了未解之谜。如今,院内居民搭建的小房鳞次栉比,曾经四合院的规制与韵味被层层掩盖,全然没了往日的风采。 与之相邻的东四十三条75号,虽与90号并不相通,却同样承载着岁月的沧桑。它与90号一起,在历史的风云中飘摇。 遥想当年,院落的主人们处心积虑地精心构造这一方天地,将对生活的美好憧憬融入一砖一瓦。可谁能料到,历经时代的变迁,曾经的辉煌逐渐黯淡。曾经的主人或许做梦也想不到,自己倾注心血的家园,会在岁月的流转中,失去原有的模样,沦为普通的居住之所,甚至连原本的建筑风貌都难以保全。 人生无常,恰似这院落的命运。财产的聚散,往往并非人力所能完全掌控。曾经的繁华与荣耀,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这些四合院见证了无数的人事更迭,也让我们感叹,在时间与时代的洪流面前,一切都显得如此渺小与脆弱。#北京胡同 #北京旅游
00:00 / 02: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东四八条:古韵悠悠的京城胡同 在北京东城区的繁华之中,隐匿着一条历史悠久的胡同 —— 东四八条。它东起朝阳门北小街,西至东四北大街,长 717 米,宽 8 米,犹如一位静静伫立的老者,向世人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东四八条历史源远流长,明朝时它隶属居贤坊,因胡同中部北侧建有正觉寺,故而得名正觉寺胡同。《燕都丛考》记载,正觉寺于明正统十年(1445 年)建成,并有敕建碑为证。到了清朝,此地划归正白旗,称八条胡同。1949 年后,正式定名为东四八条。“文化大革命” 期间,它曾被改称红日路八条,而后又恢复原名。其名称的演变,正是历史变迁的生动注脚。 漫步在东四八条,仿佛能触摸到岁月的纹理。这里保留着诸多明清时期的建筑,四合院错落有致,灰墙青瓦,古朴典雅。胡同里的门墩、影壁、砖雕,无不精致细腻,彰显着老北京的建筑艺术。 东四八条 71 号院,原是清代为宫中掌管帘子的王姓官吏所盖的房子,解放后迎来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此定居。庭院中,花草繁茂,两棵大海棠树尤为引人注目,每至春日,满树粉红色海棠花竞相绽放,如梦如幻。谢冰心、臧克家等文人墨客常在此相聚,留下许多佳话。叶圣陶先生在此潜心创作,完成了《叶圣陶童话选》《叶圣陶散文甲集》《叶圣陶散文乙集》等众多佳作,为中国文学发展贡献力量。1986 年,这座承载着文学记忆的院子被公布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人们缅怀叶老、感受文化魅力的重要场所。 东四八条 111 号(旧门牌 54 号),是著名建筑学家朱启钤的故居。自 1953 年搬入,朱老在此度过了人生最后十余年时光,见证诸多时代变迁。值得一提的是,章士钊曾在此借住,周恩来总理了解情况后,特意为章士钊在史家胡同寻得住房。此外,东四八条 49 号曾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张西曼的寓所,其思想的光芒也曾在这条胡同中闪耀。 东四八条 20 号,是末代皇帝溥仪最后一任妻子李淑贤的住处,传说他们的相识还得益于周总理的介绍,为这条胡同增添了一抹别样传奇色彩。30 号院曾住着民国北平市长周大文,他正是京剧名家刘长瑜的父亲,而刘长瑜也曾居住在 77 号院。此外,52 号院的文化艺术出版社,隶属于文化部下属的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华诗词》等文化成果在此孕育诞生。 东四八条,不仅是一条胡同,更是一部活着的历史书。它承载着老北京的文化底蕴,凝聚着岁月的沧桑与厚重。#北京旅游 #城市记忆
00:00 / 04: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1: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
东四十一条位于东四北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东直门南小街,西至东四北大街,南与朝阳门北小街、南竹竿胡同相通,北邻东四十条、育群胡同。 明朝属思诚坊,称 “四条胡同”,清朝属正白旗,乾隆时称 “四十一条胡同”,宣统时称 “东四十一条”,1949 年后沿用,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扁担胡同、大头条并入,“文化大革命” 中一度改称 “红日路十一条”,后恢复原名。 胡同全长 710 米,两侧多为四合院,虽历经沧桑,但仍保留了许多传统建筑元素,如门楼、影壁、四合院布局等,古韵犹存。 东四十一条21号,翰林书画院。 剧作家曹禺,他在东四十一条 23 号创作了多部经典作品。 东四十一条42号是一个典型的老北京四合院,院子有三进,曾经是《中国青年报》和《中国少年报》的宿舍。 东四十一条47号,广和成粮店旧址,东城区普查登记文物(2013年)据说是建于民国时期,前店后厂的形式。门楣上有三块石匾,正中间的是字号“广和成”,左侧的是“面粉”,右侧那块已经看不清是什么字了。 东四十一条73号院,北京市历史建筑。 东四十一条79号院,北京市历史建筑。 东四十一条93号住宅,东城区普查登记文物(2013年) 东四十一条是明清时期专辟的一条运粮通道。那时,从江南通过大运河漕运进京的粮食最先储存在朝阳门、东直门内的南新仓、海运仓等各个仓廒,需要时再运至安定门、地安门内的米粮库、碾坊、酒醋面局等处,深加工后供宫廷使用。从仓廒出来的粮车(人力推的独轮车)最先走过的一段就是东四十一条。为了防止劫匪隐藏在树丛里,故而明令禁止在道路两旁栽种树木。明清以后,由于胡同内院落已然成形,难以再行植树,最终形成今天的模样。偶尔在胡同里看到一些树荫,那是两边院子里的大树伸出来的枝叶。#北京胡同
00:00 / 02: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