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斯夫7月前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了《五权宪法》。 早年经历与教育背景 孙中山出生在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在家乡接受了初步的教育后,于1879年随母亲赴檀香山,进入英基督教监理会创办的学校学习。1883年,他返回香港,进入中央书院学习,广泛涉猎西方政治、历史、文学等知识。 革命活动与主要贡献 孙中山是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者之一。1894年,他在檀香山创立了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1905年,他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极大地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孙中山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职,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他积极推动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思想与理念 孙中山的核心思想是三民主义,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民族主义强调国家的独立与民族的团结;民权主义主张人民有权参与政治,追求民主与自由;民生主义则关注人民的生活与福祉,倡导土地改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历史影响与评价 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和中国民国的建立,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他提出的三民主义思想成为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政治理念。孙中山被誉为“国父”,他的贡献和影响深远而持久,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历史人物 #感受历史的厚重感 #孙中山 #中国 #历史
00:00 / 05: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
00:00 / 01:05: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84
00:00 / 04: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72
00:00 / 02: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00:00 / 02: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孙中山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一生致力于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奠定了重要基础。 他生于1866年,广东香山(今中山)人,早年赴檀香山跟随兄长生活,接触西方思想。1892年,他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以行医为业,同时暗中联络反清志士,萌发革命思想。1894年,他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首次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正式拉开民主革命的序幕。 1905年,孙中山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成为革命的指导思想。此后,他领导同盟会发动多次武装起义,虽屡遭失败,但为辛亥革命积累了力量。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响应,清政府统治迅速瓦解。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后为实现共和统一,他主动让位于袁世凯,却因袁世凯复辟帝制,再次发起“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等,继续为维护民主共和斗争。 晚年,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改组国民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1925年3月12日,他因肝癌在北京逝世,临终留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遗训。
00:00 / 01: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
00:00 / 05: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
00:00 / 00: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2: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
00:00 / 00: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9
00:00 / 03: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1: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0: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转角遇见唐楼,香港人的城市记忆 在香港的街头,矗立着无数的唐楼,它们承载着人们的衣食住行,见证着岁月如梭,是独属于香港的韵味。回溯历史,这类建筑最早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慢慢出现在香港,且主要集中在太平山街及上环一带。 最初的时候,香港的唐楼楼高仅二至四层,楼与楼之间共用一幅墙体,采用“背靠背”的设计,空间的运用由住户自行决定,有时一户住十几人也不出奇,因此这种唐楼又有一个别称为「無王管」。住户人口密集,且没有独立厕所与厨房,恶劣的空气流通状况,进而导致卫生条件的堪忧。 1894年鼠疫爆发,两千多人染疫身亡,促使政府加强了对香港卫生环境的管控,并于一九零三年出台了《公共卫生及建筑物条例》。条例规定,往后新建的华人屋宇必须有通道分隔,从此「背靠背」唐楼成为了历史。第二代唐楼随之走入了大众的视野,这种唐楼有着“暑行不汗身,雨行不濡屐”的特点,连通的长廊可供行人行走,商贩贩卖商品。如今位于湾仔的「和昌大押」便是其中的一代经典。 随着1935年《建筑物条例》的订立,唐楼的深度,楼梯,通光等被规范化。在此基础上,中西结合的多元化元素被融入唐楼设计,让这个时代的唐楼呈现出各异风采。宽敞露台与中药牌匾的元素,令地处九龙的「雷生春」焕发出古典元素与现代主义的交融之美。 如今,历经岁月的磨砺,唐楼设施日渐老化。基于这一状况,保育发展的规划也被提上了日程。如何在不伤害原有建筑的同时,给予唐楼新的生命,成为了新的时代议题。锁定《中国民居》第三季-下一个百年篇,看见唐楼的更新迭代。 是否有一座唐楼,在你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将它分享在评论区,让更多人看见吧!#民居 #建筑 #文化 #香港 #香港旅游攻略
00:00 / 00: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00:00 / 02: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5
00:00 / 01: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