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6: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4
00:00 / 00: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00
00:00 / 01: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未雨3天前
我后悔放下一本书,一本,我后知后觉,后悔的书,《素食者》,我在各类视频平台上都见过它,因为赶时髦(也许)还是好奇心促使我借了这本书。因为学业繁忙,加上杂事太多,我今天才想起来去读它。 它很有名。在各大女性报刊上频频被提及,我不了解,下意识认为是蛮不错的,很好读的书。于是我将她带上,在劳动课上阅读了一个多小时,我看不懂。不是看不懂故事,而是看不懂内涵,她想讲什么呢?思来想去,我找不到一点头绪。 图书馆 还书.将书放置在还书箱里。 我随处找了个座位,我想她在讲什么呢?于是我挥笔列出几条我看见的东西,①对他人的不尊重,②他人对她的玷污,③荒诞且真实,但体味不到更多,这就如同最后一条所写的那样,我体会不到更多了,身边也没有人看过,于是我开始问ai,我说我这样理解是对的吗?她说我理解的是正确的。正确的?正确的是显而易见的,我不信,那为什么偏偏只在女性这里最畅销呢?为什么在这里的天地会这么大呢?我又问ai干巴巴的给我讲了:一,客体化满足他人需求,二,话语权被剥夺 三,女性遭受的隐性暴力,四,女性的自我觉醒与代价,我表示出对形式主义的理解,ok,ok,我知道了,但又有一个疑问,我针对第二个对他提问,他给我解释的是非常疑惑,因为在我看来东亚地区的儿童,男性,女性,他们都遭受一定的隐形暴力,所以她不应该仅仅的出现在这里,但是为什么呢?我又问ai,他说东亚社会的压抑是群体性的,而女性承受的是叠加式的暴力。我沉默了。因为我看到他解释的叠加式的暴力释义是:“性别压迫和社会规训”,我开始想去找那一本书把它看完,于是又回到了那个收书箱内。没有了,一个也没有了,连带着那本《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一起消失在我的视野里,我不甘心企图从第一次看见那本书的书架上寻找她的姐妹,也是没有。没有,总是没有,我想我有点后悔了。在一个小时之内我看完了大半本书,粗略的把它当做消遣。一个小时之后,我开始后悔失去这本书。《素食者》,那隐形的暴力竟然在我习以为常的事情里。我以为那是正常的,我原本拿它当看故事似的消遣的,没想到到现在还会念念不忘。 请妳,等我再上图书馆。 11.5#素食者#生活碎片记录
00:00 / 00: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素食者》一场用身体发起的静默革命 你是否曾感受到身体里住着一个想要破壳而出的自己?是否曾用看似微小的反抗,来守护内心最后的领地?韩江的《素食者》,这部荣获布克国际奖的杰作,讲述的不仅是一个拒绝吃肉的女人的故事,更是一场关于身体自主、精神自由的灵魂起义。 这本书以惊人的文学力量,刻画了一位普通家庭主妇英惠,从决定吃素开始,逐步走向与整个世界的决裂。她拒绝的何止是肉食——她拒绝的是被规训的身体,是被定义的生活,是那个被社会精心包装却充满暴力的"正常"世界。韩江用诗一般锋利又优美的语言告诉我们:有时候,最温柔的反抗,恰恰是最彻底的革命。 这本书将带你思考三个层面的"拒绝": 第一层:身体的主权之争 当英惠说"我不想再有血的味道",她是在宣告对自己身体的绝对主权。书中深刻揭示:在一个充满隐性强暴的世界里,选择吃什么、不吃什么,可能是弱者唯一能掌控的领域。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选择,实则是对生命尊严的终极守护。 第二层:正常的暴力本质 什么是正常?什么是不正常?通过英惠的丈夫、姐夫等"正常人"的视角,韩江让我们看到:那些强迫他人遵从规范的行为,本身就可能是一种暴力。书中那个令人震撼的场景:当全家人强行给英惠灌肉汁时,我们看到的不是关爱,而是以爱为名的谋杀。 第三层:逃离的多种形态 英惠最终选择通过变成植物来完成逃离——这个超现实的结局,恰恰揭示了最残酷的真实:当现实让人无处可逃时,精神只能走向极端异化。就像书中写的:"如果我不能以人的形态存在,那就让我成为其他生命。" 这本书最打动人心的地方,是它让我们看到:每个人的内心都可能有一个英惠——那个想要挣脱束缚,想要活得更真实、更自由的自己。她的故事不仅关乎女性处境,更关乎每个试图在压抑环境中保持自我的人。 亲爱的读者,如果你曾感到被世界规训的疼痛,如果你相信每个人都该有自己的生存姿态,请打开这本《素食者》。它会让你在战栗中思考:我们究竟要付出怎样的代价,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毕竟,最勇敢的不是大声呐喊,而是在无声中坚守内心的那片净土。
00:00 / 02: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17: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