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思想 第二篇第三章围绕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区分以及资本积累机制展开: 1. 劳动性质决定财富增长: 斯密提出,生产性劳动通过创造新价值并转化为资本,推动国家财富的积累;而非生产性劳动仅消耗财富,无法实现增值。 2. 节俭驱动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直接动力是节俭(将收入转化为生产性投资),而非勤劳。节俭通过扩大再生产形成良性循环,而奢侈浪费则导致财富萎缩。 二、生产性劳动的定义与标准 对生产性劳动的界定包含双重标准,但存在内在矛盾: 1. 劳动成果的物化性: 生产性劳动必须物化在可储存、流通的商品中。例如,制造业工人的劳动通过生产有形商品(如纺织品、机器)实现价值固化,而非生产性劳动(如家仆服务、演员表演)的成果“随生随灭”,无法积累。 2. 剩余价值的创造与资本转化: 生产性劳动需与资本交换并创造剩余价值。斯密强调,生产性劳动不仅补偿劳动者工资,还能为雇主带来利润,并通过资本再投资实现增殖。例如,工厂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可被用于购买新设备或雇佣更多工人。 矛盾与争议: - 斯密的理论存在逻辑矛盾:若以“物化在商品中”为标准,被资本家雇佣的歌手(无实体产品)应属非生产性劳动,但因其创造剩余价值,又符合生产关系标准。 - 马克思批判其混淆了劳动的物质性与社会性,并重新定义生产性劳动为“直接增殖资本的劳动”。 三、资本积累的机制与影响 1. 生产性劳动占比决定财富增速: 若社会资本大量投入生产性领域(如制造业、农业),剩余价值再投资将推动生产力提升;反之,资本流向非生产性消费(如家仆雇佣、奢侈品购买)会导致资本枯竭。 2. 历史案例: 英国通过工业资本积累实现技术革命,而西班牙将殖民财富用于奢侈品消费,最终导致国力衰退。 四、现实启示 1. 现代适用性争议: 斯密的定义难以解释数字经济和服务业(如教育、医疗)的价值创造逻辑。例如,教师的劳动虽不生产实体商品,但通过提升人力资本间接促进生产。 2. 政策启示 国家需通过制度设计引导资本流向生产性领域,避免投机泡沫或过度消费。 总结 1. 首次系统区分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强调劳动成果的物质性和剩余价值的资本转化; 2. 揭示节俭与资本积累的正向关系,为古典经济学奠定基础。 其理论矛盾则反映了工业革命初期对物质生产的侧重,而现代经济需结合非物质劳动的价值创造逻辑重新审视“生产性”的边界#经济学
00:00 / 03: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0: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资本论》 第十五节:劳动力价值的转化 劳动不能作为商品的原因 - 劳动的即时性:劳动是一种过程性的活动,其价值无法在出售前确定。 - 劳动的不确定性:劳动的质和量具有高度的变异性,难以像一般商品那样进行标准化定价。 - 劳动的结果性:劳动的价值体现在其结果(即商品)中,而不是劳动本身。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 生产过程的特殊性: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被消耗,同时也在再生产过程中得到恢复。 - 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劳动力的使用能够创造超过其自身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工资的本质 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本质上是资本购买劳动力的价格。它掩盖了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 - 工资的假象:工资被表现为“按劳分配”,但实际上只是劳动者出卖劳动力所获得的报酬。 - 剩余价值的来源:资本家通过占有劳动者超出必要劳动时间之外的剩余劳动时间来获取剩余价值。 工资的形式及其表现 - 计时工资:按单位时间支付报酬,表面上看似乎是“公平”的支付方式,但实际上模糊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界限。 - 计件工资:按完成的产品数量支付报酬,看似“多劳多得”,实则通过提高劳动强度和效率来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工资形式对剩余价值的掩盖 工资形式巧妙地掩盖了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 - 表面公平性:工资似乎是对劳动者付出的直接回报,但实际上只反映了劳动者必要劳动时间的价值。 - 剥削的隐蔽性: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而工人却将其视为“额外收益”。 名义工资的概念 名义工资是指以货币形式支付的工资数额,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其变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 货币供应量:货币贬值会导致名义工资上涨。 - 物价水平:通货膨胀会降低实际购买力。 - 经济周期:经济繁荣时期工资可能上涨,衰退时期则可能下降。 实际工资的意义 实际工资是名义工资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的实际购买能力,反映了工人的生活水平。 - 资本家压低实际工资的方式: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压低物价等方式降低实际工资水平。 #马克思 #资本论
00:00 / 03: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1: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03
00:00 / 03: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3: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92
资本主义作为一种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资本增殖为核心的经济制度,其本质是建立在雇佣劳动与资本对立关系之上的剥削制度。在资本主义体系下,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而广大无产阶级只能通过出卖劳动力维持生存,这种生产关系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对人民大众具有深刻的矛盾性。 从表面看,资本主义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和科技进步,但其本质决定了这些成果主要由资产阶级占有。资本家通过占有剩余价值实现对工人的剥削,工人创造的财富远超过其获得的工资,这种剥削关系导致社会贫富分化日益加剧。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推进,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而广大劳动者相对贫困化程度不断加深。 资本主义还将一切社会关系都商品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异化为冰冷的金钱关系。在资本逻辑支配下,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领域都沦为资本增殖的工具,人的全面发展被扭曲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更暴露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每次危机最终都由劳动人民承受最沉重的代价。 因此,资本主义对人民大众本质上是一种剥削、异化和危机转嫁的制度。它虽然在历史上曾推动过生产力发展,但其内在矛盾决定了它必然被更先进的社会制度所取代,那就是以人民为中心、追求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制度。#悬崖峭壁上的风景在哪里 #换个视角看世界 #传统与现代 @云河影视@道达尔能源·润滑油 @名流官方旗舰店 @汾酒官方旗舰店 @董酒官方旗舰店 @珍酒官方旗舰店 @九峰山里红生态家庭农场 @航天老兵
00:00 / 01: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3
00:00 / 07: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4
如何增加收入? 首先,认识一下收入都有哪些类型。收入有3种类型:第一种是工资收入,第二种是投资收入,第三种是知产收入。 第一类工资收入,就是为公司或组织付出了劳动或技能,给的工资或报酬,很常见。 第二类投资收入,就是把钱换成资产,然后依靠资产的增值升值或者是现金流带来的收入。 资产有5大类:第1类就是自动化运营的企业;第2类是房地产;第3类就是纸资产,例如股票、债券、基金等等;第4类是知识产权,例如专利权、著作权等;第5类就是可流通可变现的商品,例如黄金珠宝、古玩字画等等。 资产的带来收入有两种,第1种是资本利得,就是低买高卖的收益,一块钱的西瓜两块钱卖,那么就获得一块钱的收入。第2种是现金流收入,比如房子的租金收入,还有股票、基金的分红收入等。 5大类资产都能有资本利得和现金流收入。 第三类是知产收入,就是与我们自身这个人相关的知识和情绪带来的收入。尤其是把我们自己喜欢的事,专注的做好,然后表达出来,产生的收入。知产是一件事,甚至是一件你不为钱也会做的事。这件事通过我们的专注的做,逐渐专业,然后就会带来一些价值,有价值后可以交换,再得到财富。 如何提高这三类收入呢? 对于工资收入来说,把我们能做的事做好,形成一个护城河,做那些自己独一无二、不能被替代的这些工作,或者是有这项能力。 对于投资收入,先集中精力解决一个投资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一个投资的问题,把投资的底层逻辑掌握之后,再逐渐迁移其他的投资标的。 对于知产收入,先学习一些输出性的技能,比如写作、拍照、演说、拍短视频、音乐或者画画等,把我们个人的情绪和知识能表达出来,然后多表达,逐渐专业,增加价值。 这三类收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没有简单的一下子暴富,比如今天收入5000块,明天就变成5万块。都是在做事的过程中,逐渐地积累,逐步把收入提高。 特别推荐的就是把投资收入和知产收入,这两个收入好好学。因为从本质上来讲,投资收入和资产收入,它们是一种复利收入,是乘法收入。也就是我们每次做的事,包括我们的失败,还有我们的成功,都会有积累,都会在上一次的基础上,让我们把事情做得更好。 长久来看,投资收入和知产收入,对我们的收入增加会有一个非常大幅的提升。 最后就祝愿每个朋友,收入都能够高高高,早日实现财富自由。 #收入 #财富 #财务自由 #投资 #知产
00:00 / 05: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2: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生产社会化-《资本论》1卷 生产社会化 又称“生产社会性”。指由分散的小规模的个体生产变为集中的、大规模的社会生产的过程。生产社会化的基本发展趋势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协作范围越来越广,生产越来越具有社会性质。 生产社会化是从资本主义登上历史舞台开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原来分散的、小规模的个体生产转变为由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机器大工业。这一变革推翻了几百年来的工匠手艺,使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剧烈的变革,使生产总过程越来越具有社会性。在机器大工业的基础上,这个生产社会化的自发过程主要表现在:一是,生产资料在使用上的社会化。这就是把有限的生产资料,从单个人使用的生产资料变化为社会化的,即只能由大批人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它经历了资本主义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机械大工业三个发展阶段,机器大工业是它的成熟形式。二是,生产过程的社会化。这就是说,生产本身也从一系列的个人行动变成一系列的社会行动,产品也从单个人的产品变成了社会性的产品。现代工厂出产的产品,例如纺织品、金属制品等,都是许多工人的共同产品。特别是生产专业化的发展,一件综合性较大的产品都是许多工厂共同协作的产品。于是,新的生产部门不断出现,各企业各部门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更加扩大和加强,原来分散的生产过程变成彼此不可分割的统一的社会生产过程。三是,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而生产的。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狭小的地方市场汇合成为统一的国内市场,国际市场随之迅速扩展,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化已从一国的范围扩大到世界的范围,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也在更大的范围内联结起来,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已经连结成一个整体。 生产社会化形成了强大的社会生产力,这是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的物质基础。现代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扩大了各个生产部门的分工,而且把各种产品的生产,甚至把一种产品的各个部分的生产和工艺操作,都变成了专业化生产。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不仅实行了产业专业化,而且实行了零件专业化和工艺专业化。专业化的优越性就是把单件的小批量的生产变为大批量的生产,可以采用高效率的专用设备和自动生产线,采用先进工艺以及科学生产组织形式,使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成本显著降低,产品质量更有保障,生产周期大为缩短。 生产社会化是现代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
00:00 / 04: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2: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