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岗本质上是公司和你玩的阳谋,又恶心又直白。其背后有两大"陷阱"等着你入套。其一, 是以经济压力逼退员工。企业通常会在待岗首月按正常工资发放,营造出一种平稳过渡的假象。然而从次月开始,员工收入将大幅缩水——仅能拿到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70%-80%作为生活费 。 面对房贷、车贷、子女教育等固定开支,许多员工难以承受经济压力,最终被迫主动离职。这种方式既达到了企业裁员的目的,又无需支付任何经济补偿。 其二, 是降低赔偿成本。根据劳动法规定,经济补偿金或赔偿金的计算基数为离职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这就意味着,经过数月甚至数年的待岗后,员工的平均工资会被大幅拉低。以广州某员工为例,该员工原月均应发工资1万元,若正常离职,按工作7年计算,2N赔偿应为14万元。但经过一年待岗后,其平均工资降至2000元,同样是2倍赔偿,最终只能拿到2.8万元,损失高达11.2万元。这种操作让企业用最小的代价达成了解雇目的。 当收到待岗通知时,保持冷静是第一步。千万不要在慌乱中签署任何文件,也不要轻易接受企业提出的"解决方案"。正确的做法是 :首先, 及时咨询专业律师,从法律角度分析企业待岗的合法性,帮助判断待岗是否符合《劳动合同法》等相关规定 ;其次, 收集与待岗相关的所有书面材料、沟通记录等,这些都可能成为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证据 ;最后, 在律师指导下,与企业进行协商,争取合理的解决方案,如恢复原岗位、支付合理补偿等。记住,你的沉默和妥协,可能会让企业的"阳谋"得逞;而理性维权,才是守护自身利益的正确方式。#仲裁 #待岗 #裁员 #待岗工资 #劳动法咨询
00:00 / 02: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38
00:00 / 01: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