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风,常常跨越千年之远与今人相遇,我们常为之感动,也为之深思。如今社会浮躁之风盛行,难免引起我对于自己思想与行为的反思,故而我将结合我近来对王学的一些思考作如下文章,以常自省。愿你读一分钟能有一分钟的思考,如能有所共鸣与收获那将是我莫大的荣幸。 一.责人先责己 我想先引用吴与弼先生的一段话: “以责人无恕故也。欲责人,须思吾能此事否?苟能之,又思曰,吾学圣贤方能此,安可遽责彼未尝用功与用功未深者乎?况责人此理,吾未必皆能为此也。以此度之,平生责人,谬妄多矣。戒之,戒之……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尽道矣。”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些事情,自己经历过,而别人未曾经历过,他人阅历不如自己的丰富,应当以善意的引导让他人改过。而在对他人大发雷霆时我们是否已经成为了一个完人?阿德勒说发怒是一个人最无能的表现,欲责人也应心平气和地讲道理。如王守仁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所写的“责善”一条:对于自己朋友的那些“我有你没有”的优点,我们有义务要求他们改过。但这种责善并不是『排除异己』的狭隘,而是劝人为善与与人为善的责任与担当。话说回来,责人须先责己,以责人之心责己,才是正道。这其中还有一重原因是作为亲朋好友大家可能会互留面子,故而自己有错别人不会当面指出,故而究竟是城北徐公美还是自己美,更多地需要自我反思。 二.此心不动,应物而动 紧承上条,总有人说自己的情绪无法控制,仿佛是“於极则泄,庸极则通”一般,情绪一淤积过头就会如洪水一般泄下,伤人害己。但事实是,没有任何一种情绪是无法控制的。这里所讲的“此心不动”并不是像“存天理,灭人欲”之类要扼杀人的自然情感,而是说情绪应当点到为止。该哭则哭,当笑则笑,但情绪的发泄应该有度。以上所说的为情绪控制,控制情绪不仅有利于人在遭遇逆境挫折时保持冷静,更重要的是人们可以在这种情境中进行自我调节,不至于被逆境磨难压垮。像王守仁在平定宁王之乱时所做的那样,虽手头只有无法战胜宁王的那几万兵力但他仍然以“此心不动”与“应物而动”中所蕴含的知行合一观战胜了宁王。又如他先前在贵州龙场这一蛊毒瘴疠之地的平静与坚韧,终究让他成为了心学届的集大成者。此心不动,应物而动,应当是现代人应当具备的品质,但想做到此心不动并不简单,需要长时间在“事上磨练”。 字数有限,先论以上。其余在评论区。本人才疏学浅,以上文字仅个人思考,欢迎讨论,敬请指正。#王阳明
00:00 / 01: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7
00:00 / 00: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2: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61
抖抖熊1年前
不知什么原因,限流了,再发一次吧。读退休老前辈的一封信 2023年,我们服务期到,光荣退休,离开了我们为之奋斗、为之感动、为之自豪的三尺讲台,此时此刻,我们思绪万千,借此机会,我们要感恩一中这个平台,是大一中成就了我们的事业,我们要感谢历届校长及组织对我们的关心与爱护,让我们工作顺心,家庭幸福,我们要感谢我们的学生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与理解,让我们在教学相长中成就自我,我们要感谢同事们对我们平时的帮助照顾,让我们感受到一中大家庭的温暖。 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服从安排,是我们的天性,不辞艰辛,是我们的美德。爱岗敬业是我们对待工作的底线,关心学生是我们的职业操守,讲团结识大局是我们为人的格调。我们从工作中寻找乐趣,从艰辛中体味成功喜悦,平凡中见担当,细微处显精神。这些应该是我们留给一中的精神财富。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虽然我们退休了,但我们依然心系一中,情系一中,关注关心一中的发展,我们将发挥好余热,为一中的发展打鼓助威,我们决不做有损一中声誉的任何事。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师们,我们人生的上半场为工作忙碌着,那接下来的下半场就要为生活,为身体,为家庭、为自己好好活着,生逢这美好的时代,我们还有很多事要做,也还有很多事能做,我们有理由快乐地幸福地充实地过好这下半场的每一天。 感谢学校提供这次平台,让我们在幸福和感动中感受组织的关怀。祝福一中的明天更加辉煌!
00:00 / 01: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29
00:00 / 02: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