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1
00:00 / 01: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71
00:00 / 01: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37
00:00 / 04: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3: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15
00:00 / 07: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682
中文词汇“星期”的由来与天文学和中西文化交流密切相关,其演变过程清晰反映了概念的本土化。以下是关键脉络: 一、本源:中国传统的“七曜” 1. 七曜纪日法 中国古代将日、月与金、木、水、火、土五星合称“七曜”,按序对应七天(日曜日、月曜日等)。此法随佛教从印度传入(印度受古巴比伦影响),唐代已见于历书,但未用于日常口语。 2. “曜日”的局限 名称复杂(如“日曜日”),且带有占星色彩,未成为主流计时方式。民间多用“旬”(十日)或数字(初一、十五)。 二、西方概念的传入与翻译 1. 基督教“礼拜”制度 明清时期,基督教传教士引入“七日一礼拜”的宗教周期。为方便传教,将七天称为“礼拜日”,衍生出“礼拜一”至“礼拜六”。此称法至今在口语中广泛使用(尤其南方方言)。 2. 科学译名“星期”的诞生 源头:明末《回回历法》(1384年)首次用“星期”直译波斯天文术语“星体运行周期”。 定型:晚清科学家袁嘉谷(1909年任学部编译图书局长)主导统一科技术语,选定“星期”对应英语“week”: “星”:延续“七曜”的星辰本源; “期”:表示时间周期(7天一轮回)。 推广:民国政府1912年采用公历后,“星期制”正式进入官方体系,“星期一”至“星期日”成为标准表述。 三、日语借词“周”的补充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用“週”(音shū)翻译“week”。梁启超等留日学者将其引入中文,形成“一周”“本周”等词,与“星期”并存使用。 四、名称差异的文化根源 | 名称 | 来源 | 使用侧重 | | | | | | 星期 | 天文周期(七曜) | 官方、书面语 | | 礼拜 | 基督教仪式周期 | 口语、宗教关联 | | 周 | 日语借词 | 时间单位(中性化)| 结论 “星期”是本土天文概念与西方科学译介的融合产物: 1. 根基在中国“七曜”思想; 2. 以“礼拜”为过
00:00 / 02: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2: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