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8
00:00 / 01: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0: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1
懷樸廬2天前
禅让制:“天下为公”思想的滥觞 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度与思想,是中国上古政治文明中一次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理性实践。其核心精神在于突破血缘世袭的常规政治形态,将最高权力的归属建立在德行、才能与公共福祉的基础之上,从而确立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政治理想。 权力在家族内部传承自古就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尚书大传》记载:“尧为天子,丹朱为太子,舜为左右。” 这表明,权力在家族内部传递的“世袭”预期已然存在。然而,转折点在于统治者的理性判断。《尚书大传》进一步阐明:“尧知丹朱之不肖,必将坏其宗庙,灭其社稷,而天下同贼之。” 面对不肖的继承人,尧所虑者并非一姓之私利,而是整个政治共同体的存亡兴废。这种将天下福祉置于家族传承之上的思考,催生了“选贤与能”的政治实践。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以更为详尽的笔触记录了这一理性化的权力交接过程。尧对舜进行了长期而严格的政绩考核,“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从。乃遍入百官,百官时序。” 在确认其卓越的治理能力后,尧做出了最终决定:“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这段记载清晰地揭示了“天下为公”的原则,如何在实际决策中压倒并超越了根深蒂固的“家天下”私念。此后,舜又禅位于因治水之功而获得广泛威望的禹,再次强化了权力源于德能与功绩,而非纯粹血缘的基础。 然而,禅让制作为一种政治实践,其存在的时间较为短暂。随着大禹之子启建立夏朝,“家天下”的世袭模式重新成为主流。这一事实恰恰反衬出禅让思想的难能可贵。它是对人性中权力私欲倾向的一次艰难超越,因其难以企及,故而成为后世管理者治世的镜鉴与评判标尺。尽管禅让制度未能延续,但其思想光辉却持续照耀着中国历史。从战国时期孟子对“天与之”的阐释,到汉代董仲舒“天人感应”理论中对德治的强调,再到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对专制皇权的批判,禅让所承载的“公天下”理念始终作为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贯穿于中国政治哲学的发展脉络中。 与古代世界其他普遍依赖神权或绝对世袭的文明相比,华夏文明在起源阶段便对权力的公共属性与责任进行了深刻而系统的思考和政治实践,这无疑是独特且具有开创性的。禅让制度虽未成为历史常态,但它所确立的“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选贤与能”的用人原则,以及对统治者德行与功绩的#禅让制 #天下为公 #民本思想
00:00 / 03: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11: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11: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