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0: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历史 #历史故事 #原创 #人物故事 帝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这是因为他奠定了中华文明最初的基础。据说他规范了衣冠制度,还确定了文字系统,发明了船和车,制定了音律的规则,总结了打仗的兵法,还写了《黄帝内经》这本医书,而且还制定了部落联盟的基本政治制度,这些都推进了华夏民族社会文明的进步。 今天咱先说说指南车的发明。 说黄帝和蚩尤作战三年,打了72仗,始终没分出胜负。 后来在一次大战中,蚩尤在眼看就要失败的时候,请来了风伯和雨师,就是管风和雨的神仙,让他们呼风唤雨,给黄帝的军队制造困难。黄帝也急忙请来天上一位叫旱魃(bá)的女神,传说是制造旱灾的神仙,让她施展法术,制止了风雨,军队才又能继续进攻。 蚩尤又施展法术放出了大雾,让黄帝的军队迷失了方向,黄帝只得命令军队停止前进,原地不动,召集手下商量对策。别人都到齐了,唯独少了个重要人物——风后。 赶紧去找,结果看到他在战场上望着天空发愣。看到黄帝来了,他说我想到办法了。他用手向天上一指,跟黄帝说:“你看,天上的北斗星,斗转而柄不转,我听人说过伯高在采石炼铜的过程中,发现过一种磁石,能将铁吸住。我想根据北斗星的原理,用这种磁石,制造一种会指方向的东西,咱就不怕迷失方向了。” 大家听了后都认为这是一个好办法。之后,就由风后设计,大家动手制作。几天几夜终于造出了一个能指引方向的仪器,还真成了。风后把它装在一辆战车上,车上还装了个假人,手指着南方。这样打仗时候就总能辨别方向,再也不怕蚩尤的大雾了,终于战胜了蚩尤。
00:00 / 02: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跨越三个世纪的“木业”加工村。 滩头村隶属于山东省郯城县新村银杏开发区,滩头村又分为西滩头村、东滩头村、王滩头村,北靠沂河与卢上接壤,南面距离卢庄1公里,西南方向为黄村和郝庄。距离京沪高速马头出口5公里。1、西滩头据传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建村。 因村处沙滩旁,原称滩头,后以方位改名西滩头,现有307户、1396口人。2、东滩头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建村。因位于西滩头东,故名东滩头。现有290户、1242口人。3、王滩头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王姓迁此建村,得名王家庄,习称王庄。因与郯城县高峰头、郯城、红花、泉源等乡镇的王庄重名,经郯城县人民政府郯政发(1982)88号文件公布,以靠近东滩头,更名为王滩头。现有128户、750口人。经济主要生产木线而闻名全县,其次生产木条的半成品,在临沂进行再加工出口,或者转到全国各个大小城市进行装修用。 清乾隆年间,在沂河的沙滩旁,有一个村子,初名叫 “滩头”。后为区分方位,以地理位置更名为西滩头,与东侧的东滩头、王滩头形成聚落群。西滩头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 年), 清代至民国时期:属郯城县管辖,地处沂河沿岸,以农业和滩涂资源为基础。 1984 年:新村乡从港上公社拆分设立,西滩头隶属新村乡。 2011 年:新村乡升级为新村银杏产业开发区,西滩头成为开发区北部重要村落,紧邻滨河大道。 据史料记载,西滩头村制作大棺木的历史近 300 年(可追溯至清雍正年间),依托沂河沿岸丰富的木材资源,以 “木料好、做工精” 闻名邳郯两县,成为早期木业加工的雏形。 木业从棺木制作扩展至木线、板材等民用领域,逐步形成家庭作坊式生产,为后世 “木线加工专业村” 奠定了基础。 西滩头村木业加工历史跨越三个世纪,通过环保改造和企业化运营,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沂河沿岸 “以木兴村” 的典型案例。#郯城县新村西滩头 #西滩头木业加工 #木业加工 #郯城县重坊镇
00:00 / 01: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6
00:00 / 02: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