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1
00:00 / 01: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0: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默然6月前
#上热门 1968年是我们民族最不堪回首的一年,你知道那一年有多少顶尖科学家不幸离开了我们吗?第一位,赵九章,中国人造卫星之父,两弹一星功臣。现在天上有一颗星星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于1968年4月26日去世。第二位,姚桐斌,中国航天材料之父。很多人说,如果他还活着,中国的航天事业至少能提前十年,他于1968年6月8日去世。第三位,周华章,中国最早提出运筹学概念的数学家,是让抽象数学真正服务国家建设的先行者,他去世于1968年9月30日。第四位,董铁宝,中国第一位程序员,被誉为中国计算机之父。是他让中国从零起步走向了信息时代,却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中,去世于1968年10月18日。第五位,程世祜,他是造出中国第一枚火箭箭头的物理学家,培养了数百位后来活跃于科研一线的人才。他于1968年10月23日去世,第六位,萧光琰,被誉为中国石油之父,曾连续四次获得美国石油金质奖章,为中国能源事业打下了最早的根基,去世于1968年12月11日。第七位,林鸿荪,中国力学专家,是他让中国人真正理解了化学流体如何运动,他于1968年12月15日去世。第八位,陈天池,中国有机化学奠基人,中国化学事业的旗帜性人物,去世于1968年12月20日。他们每一个人都是顶尖的科学家,放在今天每一位都是国宝般的存在,可却在那个令人唏嘘的年代永远的离开了我们。铭记他们的名字,不是为了缅怀悲伤,而是为了提醒我们,真正的文明应该懂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00:00 / 02: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2: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原来“人造太阳”竟不是挂在天上!这意味着什么? 原来“人造太阳”竟不是挂在天上!这意味着什么? 原来“人造太阳”不是挂天上!文科生看懂中国能源黑科技 恕我直言,以前我对“人造太阳”的理解,简直天真到离谱。 一直以为它是造个发光体挂在天上,替代太阳照明,甚至琢磨过“会不会烤得地球更热”。直到刷到央视的科普新闻,反复看了两三遍,才惊觉自己闹了个大笑话——这哪是“挂天神器”,分明是顶级清洁能源核电站! 作为文科生,理科知识确实薄弱,但越看越着迷,慢慢理清了头绪。 “人造太阳”学名叫可控核聚变,核心是在地球上复制太阳的能量产生过程。太阳为啥能持续发光发热?因为内部一直在搞“氢原子变氦原子”的核聚变,这个过程会释放出天文数字级的能量。 咱们的“人造太阳”,就是把这个过程搬到地球实验室。 它不用煤炭、石油,燃料是氢的同位素,而这玩意儿在海水里多到用不完。地球海洋里藏着约45万亿吨聚变原料,按照人类当前的能耗速度,够支撑几十亿年——相当于给人类文明装了个“永久充电宝”,这可是最诱人的优势。 更绝的是它的环保属性。 发电过程不排碳,没有空气污染,完全契合“双碳”目标。对比现在的核电站,大多用核裂变技术,不仅依赖稀有的铀矿,还会产生核废料,甚至有泄漏风险。而核聚变既没有核废料烦恼,也不存在爆炸隐患,堪称“零风险清洁能源”。 但想实现这个目标,难度堪比“在地球上装个小太阳”。 核聚变需要上亿度的高温,比太阳核心温度还高好几倍,任何已知的实体材料,碰到这温度都会瞬间化为灰烬。怎么盛放这团“火球”,成了科学家们的头号难题。 好在咱们的科研人员想出了妙招:用强磁场打造一个“无形笼子”。 这个叫“磁约束”的技术,能让高温等离子体悬浮在真空环境中,不与容器壁发生任何接触,就像让火球在“空气”里稳定燃烧,不得不佩服科学家的脑洞和智慧。 如今,中国在“人造太阳”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好几个实验装置正在稳定运行,不断刷新“燃烧”的温度和时长纪录。其中合肥的BEST项目备受瞩目,有望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聚变发电的装置。按照规划,2027年我们或许就能见证历史性时刻——用“人造太阳”点亮第一只灯泡。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人类离清洁能源的终极梦想越来越近,未来用电可能再也不用依赖化石能源,天空会更蓝,环境会更宜居。
00:00 / 03: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4: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