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原创视频 #坚持的意义 读书《与哲学家谈幸福》偶得:关于幸福的一些不成熟思考 近日重读经典,偶然发现中外先哲对"幸福"的探讨竟有诸多暗合之处。这些思考未必能给出标准答案,但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观察生活的不同视角。 老子说"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庄子言"物物而不物于物",这些表述总让我想起现代人常说的"松弛感"。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固然令人向往,但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仍自得其乐的状态,是否更接近普通人的生活日常?陶渊明弃官归隐的选择,在当时人看来或许有些任性,但他在南山种菊、把酒吟诗的身影,倒像极了当代人追求的"诗与远方"。只是不知,若真让我们过上茅草屋的生活,是否还能保持那份超然? 苏轼的人生轨迹颇具戏剧性,从庙堂高官到海南儋州的流放者,这种大起大落放在今天,大概相当于从CBD白领突然变成山区支教老师。可他偏能在黄州研究出东坡肉,在惠州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的闲适诗句。这让我忍不住想:如果命运突然给我们一个完全不同的剧本,我们是否也能像他那样,把生活的褶皱抚平成诗? 古希腊的爱比克泰德说"困扰人们的并非事物本身,而是人们对事物的看法",这观点与禅宗"境由心生"倒有几分相似。斯多葛学派将事物分为"可控"与"不可控"的分类法,在当下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心理锚点。比如面对堵车时,我们无法控制红绿灯的变化,但可以选择听一首喜欢的歌;面对他人的评价,我们无法阻止别人的嘴,但可以决定是否让这些话影响心情。 现代人的焦虑常常源于比较:看到同事升职加薪就坐立难安,刷到朋友圈的豪车豪宅便自我怀疑。但换个角度想,月薪三千的人能把出租屋布置成温馨小窝,骑着共享单车哼歌的人未必就不快乐。幸福的标准是否本就该是流动的?就像手机信号时强时弱,但内心强大的人总能自带"精神Wi-Fi"。 这些思考让我产生一个疑问:当我们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时,是否意味着要彻底摒弃对物质的追求?陶渊明和苏轼的例子似乎说明,真正的超脱并非厌恶世俗,而是看清得失本质后的从容。就像栓在马车后面的小狗,与其拼命挣扎,被强行拖拽,倒不如顺从跟随来的自在——这种选择,或许才是先哲们想要传递的智慧。 当然,这些只是个人读书时的一些碎片化思考。不知您是否也有类似的困惑:在这个充满变量的世界里,我们究竟该如何平衡理想与现实?或许正如那句"心田自种桃源树",幸福的种子本就藏在
00:00 / 04: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0: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