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0
00:00 / 03: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21
00:00 / 05: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3: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4
00:00 / 03: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067
00:00 / 06: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
00:00 / 03: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55
00:00 / 02: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2: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0: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3: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8
偈语间的禅心:一字一境见菩提 磨心禅意偈句吉, 尽显海涛妙菩提。 青莲宝池花点头, 香飘满愿众欢喜。 梵音轻绕琉璃殿, 慧日高悬般若梯。 手捻佛珠观自在, 一念澄明万虑息。 慈悲化作及时雨, 润得心田不染泥。 若问修行终所得, 清风明月与天齐。 禅堂的烛火摇曳,案上偈语墨迹未干,“磨心禅意偈句吉”七字落纸,便似有一股沉静的力量漫开。所谓“磨心”,从不是对心性的苛责,而是如匠人琢玉般,以日常的纷扰为砂,细细打磨心底的粗糙。或许是晨起时窗外的蝉鸣,或许是行脚时山间的风雨,那些曾让人烦乱的声响与境遇,都成了“磨”的力道。待杂念被一点点磨去,本心的澄澈便如月光破云,自然显露出“偈句吉”的暖意——这“吉”无关世俗的福运,而是心性通透后,看万事皆有禅意的平和。 目光往下,“尽显海涛妙菩提”一句又将意境拉远。曾以为“菩提”是高坐莲台的庄严,此刻才懂,它或许就藏在海涛的起落间。潮来之时,浪涛奔涌如人生的顺遂,让人见得生命的壮阔;潮退之后,滩涂沉寂似境遇的低谷,却也能让人看清沙砾中的贝壳、石缝里的新芽。这一涨一落间,没有恒定的“好”与“坏”,只有对世事无常的接纳,对生命本真的觉知——原来“妙菩提”从不在别处,就在这观潮时的一念清明里。 再读“青莲宝池花点头”,眼前仿佛铺开一方净池。青莲自古是禅心的象征,出淤泥而不染,却不故作清高;绽于水中,却不执着于水面的倒影。它的“点头”也绝非刻意的回应,更像是风过池面时,花瓣随波轻颤的自然姿态,是对天地馈赠的欣然接纳,也是对观莲人禅心的默默呼应。那一刻忽然明白,真正的修行从不是强装的肃穆,而是如青莲般,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活得自在、从容,连细微的动静都透着禅意。 鼻尖似有暗香浮动,恰应了“香飘满愿众欢喜”。这香气不是佛前供香的浓郁,而是青莲绽放时的清浅,是禅者心底慈悲的外显。它飘向的,不只是禅堂的角落,更是每一颗渴望安宁的心灵。或许是为迷途者点亮一盏灯,或许是为疲惫者递上一杯茶,那些细碎的“愿”,不求轰轰烈烈,只求能让他人眉宇间的愁绪淡去几分。当看到他人因这微小的善意展颜,那份“欢喜”便如涟漪般扩散,比独自悟道更添几分温暖——原来禅意从不只是独善其身,更是以一颗慈悲心,让善意在人间流转。 往后的“梵音轻绕琉璃殿”,是声与境的相融。梵音不疾不徐,绕过琉璃砌成的殿宇,没有刻意的张扬,却能穿透人心的壁垒。那琉璃的通透,本就是本心的隐喻,梵音
00:00 / 11: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1: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4: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