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6
神舟二十号返回推迟背后:空间碎片的来源、危害与应对之道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疑似遭空间微小碎片撞击,相关部门正开展影响分析与风险评估。为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及任务圆满成功,原定于11月5日的返回任务已推迟实施。这些阻碍航天员回家的空间碎片,其来源、危害及应对方案,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进行了详细解读。 空间碎片均由人类航天活动直接产生或间接衍生,主要分为三大类。首先是废弃航天器及相关部件,这是最主要来源,占比超40%,包括退役卫星、火箭残骸、航天器解体残骸等。其次是航天活动中的操作废弃物,这类碎片尺寸小但数量庞大,既有卫星分离时的固定螺栓、火箭保护罩、航天员出舱遗落工具等功能性抛弃物,也有航天器表面老化脱落的涂层碎片、太阳能电池板碎屑、发动机燃烧残渣等微小脱落物。第三类是航天器碰撞与爆炸产生的次生碎片,这是碎片数量激增的关键原因。历史上卫星与碎片、卫星与卫星的碰撞曾引发连锁反应,形成“碎片雪崩”,导致轨道碎片密度呈指数级增长。 空间碎片的危害远超想象,即便直径小于1厘米的微小碎片,也能凭借高速动能对航天器造成致命损伤。空间碎片运动速度普遍达每秒7至10公里,高速撞击会产生极端破坏:毫米级碎片会划伤航天器舷窗、太阳翼,影响透光率或供电效率;厘米级碎片可直接穿透外壳,击穿燃料箱、管线等关键部件,引发泄漏或爆炸,即便未完全穿透,冲击波也可能震坏内部精密仪器,导致导航、通信系统失灵。当低地球轨道碎片密度达临界值,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形成“碎片云”,长期阻断人类太空活动。对航天员而言,0.1毫米的超细碎片即可穿透航天服,航天器若被撞击失压,舱内航天员生命安全将直接受威胁。 目前人类通过“预报+处理”的组合手段应对空间碎片风险。预报方面,光学观测技术适用于高轨道碎片,高精度系统可分辨10微米以上碎片,多站联合观测提升预警准确性;雷达监测技术具备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高分辨率雷达可实现厘米级精度,美国空间监视网络能探测直径大于10厘米的碎片。近年来,激光雷达技术、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碰撞概率分析技术等新技术不断涌现,进一步提升了碎片探测与风险评估的精准度。处理方面,对10厘米以上碎片可主动规避;对小型、微型碎片以被动防护为主;同时正探索激光烧蚀、太空拖网等碎片清除技术。#科普 #探索宇宙 #科技
00:00 / 03: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1: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2: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
00:00 / 02: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
00:00 / 02: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
00:00 / 02: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
00:00 / 02: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2: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0: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
00:00 / 02: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51
不知君6月前
什么是神二十?神舟二十号的任务是什么,预计什么时间发射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将于2025年4月24日17时17分发射,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执行中国空间站常态化运营阶段的关键任务。作为中国空间站建成后第 8 次载人飞行,神二十将运送 3 名航天员与在轨的神舟十九号乘组完成交接,首次实现 6 人同时在轨驻留,标志着中国空间站正式进入 “双乘组轮换” 时代。 此次任务肩负多重使命。科学实验方面,航天员将开展微重力流体物理、空间材料合成等前沿研究,并首次搭载东亚三角涡虫进行太空再生机制实验,探索微重力与辐射环境对生物修复能力的影响,为人类抗衰老和创伤修复医学提供新方向。技术验证上,神舟二十号将测试机械臂升级后的操作精度,完成舱外载荷安装,进一步拓展空间站的科学探测范围;同时验证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技术,将对接时间缩短至 2 小时以内,为未来深空探测任务积累经验。 国际合作也是任务亮点之一。飞船搭载中欧合作的伽马暴偏振探测仪,通过观测宇宙高能事件深化对黑洞形成和宇宙演化的理解。此外,任务期间将开放部分实验资源给国际合作伙伴,为后续外籍航天员入驻中国空间站奠定基础。 神舟二十号的成功发射,不仅是中国航天技术的又一次跨越,更将为 2030 年前载人登月计划提供长期驻留、物资循环等关键数据支持。目前,船箭组合体已完成最后一次全区合练,发射场各系统状态稳定,气象条件满足要求,航天员乘组将于 4 月 23 日正式亮相,蓄势待发开启新的太空征程。#神二十 #神舟二十号 #神舟 #神舟飞船 #中国航天永远在征途
00:00 / 02: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