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1: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近期中国北方出现的极端天气现象——河南持续干旱与北京特大暴雨并存,其背后是多重气候因素与地理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1. 大气环流异常:副热带高压北移与“降水空窗”效应 副热带高压异常北跳:今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位置较常年偏北且稳定,其边缘的暖湿气流被持续输送至华北地区,导致北京、河北等地成为主雨带区域。与此同时,副高控制下的下沉气流抑制了河南、安徽等地的对流活动,形成“降水空窗区”,使这些地区长期干旱。 “列车效应”加剧北京暴雨:副高外围的暖湿气流与燕山、太行山地形抬升作用结合,使得对流云团反复生成并沿同一路径移动,导致北京山前地区(如密云、怀柔)出现极端强降雨,单日降水量甚至突破历史极值。 2. 地理与地形放大效应 北京“两山夹一湾”地形:北京被燕山和太行山环绕,暖湿气流遇山地被迫抬升,水汽凝结成雨,加剧降水强度。例如,密云郎房峪的降雨量达543.4毫米,远超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标准。 河南缺乏水汽通道:河南地处黄淮平原,本次环流形势下,副高阻挡了南方水汽北上,同时北方冷空气难以深入,导致干旱持续。商丘等地累计降水量仅171.5毫米,与河北暴雨形成鲜明对比。 3.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长期趋势 全球变暖加剧水循环:研究表明,气温每升高1℃,大气持水能力增加7%,导致短时强降雨事件更频繁。华北雨季今年提前13天,为1961年以来最早,极端降水概率显著上升。 旱涝急转风险增加:河南未来几天可能迎来强降水,但长期干旱使土壤吸水能力下降,极易引发山洪或城市内涝,形成“旱涝急转”的复合灾害。#地理
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2: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2
00:00 / 00: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3: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
00:00 / 16: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8
00:00 / 00: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
00:00 / 01: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9
00:00 / 27: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7
00:00 / 03: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3分钟摸清各大洲气候密码!地理学霸都在记 谁说气候分布是天书?一张地图看懂七大洲气候逻辑,知识性拉满还超好记! 亚洲直接解锁“气候盲盒”:从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全年高温多雨,亚马孙同款气候),到回归线沿岸的热带沙漠(全年炎热干燥,沙海无垠),再到北方的温带季风(夏季多雨冬季干冷)和西伯利亚的亚寒带针叶林(冬长严寒夏短促),连青藏高原的高原山地气候(海拔每升100米降温0.6℃)都占全,堪称“气候博物馆”。 非洲气候藏着“对称美学”!以赤道为轴,南北两侧对称分布:中部刚果盆地是热带雨林,往外是热带草原(干湿两季分明,斑马长颈鹿逐雨迁徙),再到回归线附近的热带沙漠(撒哈拉沙漠在此称王),最南端则是地中海气候(夏季干热冬季温和多雨)。 欧洲主打“温和牌”:西部40°-60°大陆西岸被温带海洋性气候承包,全年温和湿润,雨天比晴天多;南部地中海沿岸是特色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超适合种葡萄;东部则逐渐过渡到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差变大降水变少。 美洲气候“两边差异大”:北美西部有狭长的温带海洋性和地中海气候,中部是广阔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寒夏热降水少),东南部是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水足);南美亚马孙平原是全球最大热带雨林气候区,巴西高原是热带草原,南部也有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洋洲气候“绕着大陆转”:中西部是大片热带沙漠气候,外围包裹着热带草原,东南部和西南部则是温带海洋性与地中海气候,堪称“沙漠围绿洲”的典型。 南极洲独一份“冰原气候”:全年酷寒,降水比沙漠还少,平均气温-25℃以下,是全球最冻的“白色荒漠”。 气候分布记住3个关键词——纬度、海陆位置、地形!赤道附近多雨林,回归线多沙漠,大陆西岸多海洋性/地中海气候,东岸多季风气候~#小靳老师 #小靳老师地理课堂 #地理知识 #地理科普 #气候分布
00:00 / 02: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