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7
00:00 / 02: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2: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
00:00 / 01: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
00:00 / 01: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2
00:00 / 00: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跟随普贤菩萨,成为人间“践行者” 大行普贤:以实践圆满智慧的行愿之王 在浩瀚的佛教文化中,普贤菩萨与文殊菩萨并称为释迦牟尼佛的胁侍,是象征理德、行德的至高典范。他所代表的,不仅是深广的智慧,更是将智慧付诸实践的磅礴力量。如果说文殊菩萨手持利剑,斩断的是我们内心的愚痴;那么普贤菩萨驾乘六牙白象,踏出的则是一条将理想变为现实的康庄大道。 一、神圣象征:从名号到形象的无尽深意 “普贤”这一名号本身,便蕴含着他广大的愿行。“普”是遍及一切处,“贤”是最妙善之义。这意味着他的慈悲与智慧,平等无碍地抵达十方三世每一个角落。 其最显著的形象特征,便是他所乘坐的六牙白象。白象代表他愿行殷深,力大无比,能够承载一切众生;六牙则象征佛教中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普贤菩萨的每一次示现,都在无声地开示:唯有通过这六种修行实践,才能从烦恼的此岸,抵达觉悟的彼岸。 二、核心精神:震撼心灵的十大行愿 普贤菩萨的精神核心,集中体现于《华严经》中的 “十大愿王” 。这不仅是他的修行纲领,更为所有修行者勾勒出通往圆满的实践地图。其核心要义可以概括为: 礼敬诸佛:以无边的恭敬心,对待一切觉悟者。 称赞如来:由衷地赞美一切美德与善行。 广修供养:以无私的心,供养三宝与众生。 忏悔业障:深刻反省并清除自身的恶业与过失。 随喜功德:对他人的成就与善举心生欢喜。 请转法轮:祈请并护持正法长久住世。 请佛住世:祈愿善知识与佛法常驻人间。 常随佛学:时刻以佛陀的教言作为行为准则。 恒顺众生:以极大的耐心与智慧,顺应并度化众生。 普皆回向:将一切修行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 这十大愿王,从内心恭敬到外在行动,从自我修行到利益众生,构成了一个无比宏大且完整的实践体系。 三、现代启示:人世间的“行动派”楷模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却行动匮乏的时代,普贤菩萨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便是 “知行合一” 的力量。他告诉我们,真正的理想并非空中楼阁,宏伟的愿望必须扎根于每一个踏实的行动。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可能立下目标,但唯有像普贤菩萨那样,以白象般的稳健坚韧,一步步去实践,才能将蓝图转化为现实。 他不仅是佛教中的“大行普贤”,更是我们每个人生命中可以效仿的“行动派”楷模——提醒我们,在仰望星空的同时,更要脚踏实地。#普贤菩萨 #四大菩萨 #华严经 #峨眉山
00:00 / 31: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1: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2: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关于观音菩萨起身的传说与寓意,既包含佛教经典中的记载,也融合了民间信仰的多元诠释。以下从不同维度展开分析: 一、经典记载中的起身象征 在佛教经典《大悲心陀罗尼经》中,观音菩萨曾主动起身向佛陀请求宣说大悲咒。据记载,观音菩萨在法会上“从座而起”,恳请佛陀允许其传授能救度众生苦难的神咒。这一行为体现了菩萨的慈悲主动:她不仅是被动聆听佛法,更以行动者的姿态,主动承担起救度众生的责任。这种起身象征着菩萨从“静”到“动”的转化,即从内在的慈悲智慧转向外在的救度实践。 此外,《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无尽意菩萨从座起询问观音名号,观音菩萨随后起身接受璎珞供养,并将其分奉释迦牟尼佛和多宝佛塔。这一情节不仅展现了菩萨的谦逊,更通过起身动作强调其“寻声救苦”的特质——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众生有难,菩萨即刻起身回应。 二、民间传说中的起身显灵 在民间信仰中,观音菩萨起身常与灵验传说结合。例如,山东平邑县观音山的传说中,观音菩萨显灵惩罚不孝之子,将恶媳的黑心挂在山顶石橛上,形成“挂心橛子”,警示世人。虽未直接描述起身动作,但观音的主动干预(如化身凡人点化、施展神通惩戒)间接体现了“起身救度”的核心寓意。 另一则故事中,观音菩萨化身小和尚救助战乱中的百姓,事后显圣并预言未来,最终促使信众建庙供奉。这种化身救人的情节,本质上是菩萨“起身行动”的民间演绎,强调其慈悲不拘形式,随时以不同身份介入世间苦难。 三、形象寓意:站立观音的象征意义 在佛教艺术中,观音菩萨的站姿与坐姿具有不同寓意。站立观音通常被视为“即时救度”的象征,寓意菩萨时刻准备回应众生呼救,如手持净瓶、杨柳枝的形象,象征其以甘露遍洒人间,解除疾苦。这种姿态与“起身”动作一脉相承,强调行动力与慈悲的即时性。 相比之下,坐姿观音多象征修行与寂静,如“水月观音”或“自在观音”,体现菩萨内在的智慧与定力。但二者并非对立,而是慈悲与智慧的一体两面——起身行动是慈悲的外显,静坐观照是智慧的内蕴。 四、文化融合与地方特色 中国民间信仰中,观音形象逐渐女性化,并融合了道教“王母娘娘”的慈爱特质。这种转化强化了观音作为“救母”的亲民形象,使其起身救度的传说更具感染力。例如,临沂观音禅寺的传说中,观音菩萨以“送子”“治病”等具体方式显灵, #见者好运 #南海观音 #阿弥佗佛 #愿众生平安吉祥 @DO
00:00 / 00: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