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集#客至 唐 杜甫#古诗解析 这首诗以其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真挚的情感备受赞誉。 基本信息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春,时杜甫五十岁,居成都草堂。此前他历经安史之乱,辗转流离,终在成都浣花溪畔筑庐定居。诗中所写“客”为地方官员崔明府。 诗歌体裁: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诗句赏析 首联:“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诗人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之感。群鸥“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同时也暗含诗人平日门庭冷落的落寞,为后文“客至”的喜悦埋下伏笔。 颔联:“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不曾”与“今始”形成对比,既显主人对客人的珍视,亦暗含“久旱逢甘霖”般的惊喜,将“客至”这一寻常事件赋予了情感重量。 颈联:“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作者舍弃了其他情节,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份的生活场景来描写。诗人以自谦之语道出生活实况,市远、家贫、旧醅,皆为客观条件限制,却未减待客诚意,凸显了“情胜于物”的待客之道。 尾联:“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展现了邻里间的融洽,使全诗在平凡中见深意。 艺术特色 语言风格:语言看似平易,实则暗藏匠心。如“花径”“蓬门”“盘飧”等意象,皆取自日常,却精准勾勒出草堂的清贫与主人的淡泊;“但见群鸥”“肯与邻翁”等句,以口语化表达传递真挚情感,毫无雕琢痕迹。 结构章法:全诗由景入情,由静转动,层层递进,形成“盼客—迎客—待客—留客”的完整叙事链。这种“以家常入诗”的手法,使《客至》成为唐代待客诗中的经典。 情感表达:这首诗被誉为“最见杜甫温情的七律”,它褪去了杜甫以往“沉郁顿挫”的忧国忧民风格,展现了诗人平凡生活中的人情味,让读者看到了伟大诗人烟火人间里最动人的热肠。#每日古诗 #小学必背古诗 #学古诗
00:00 / 00: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0: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古诗词 #每天学习一点点 #高一语文#琵琶行#弟弟 译文: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友人,枫叶和荻花在秋风里瑟瑟作响。 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音乐。 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寻着声源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 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 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怀里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 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 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 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 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 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 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 她说我原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 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 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 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 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兄弟从军姊妹死家道已经破败;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 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 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上个月他去浮梁做茶叶的生意。 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 更深夜阑常梦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我听琵琶的悲泣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叫我悲凄。
00:00 / 02: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