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26: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
00:00 / 06: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69
00:00 / 02: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生活很累但要继续微笑面对 第一次翻开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我以为会读到一本满是血泪的集中营日记——毕竟作者是亲身经历过奥斯维辛的犹太心理学家,亲人没了、尊严碎了、命悬一线的日子,怎么看都该是悲戚的。可读进去才发现,这本书藏着的不是绝望,而是能扛住苦难的硬气。他用自己的遭遇,回答了每个人都可能问自己的问题:要是日子苦到只剩一口气,活着还有啥意思?如今再读,看着加沙地带的新闻报道,这个问题有了更鲜活的注脚,也更懂那句“当我们敢对世界‘硬’一点,世界反而会对我们软下来”——这里的“硬”,不是跟世界较劲,而是哪怕看透生活有多糟,也照样给自个儿的生命找个“奔头”的那股劲。合上书,我总想起弗兰克尔在集中营里抬头看天的样子,也想起加沙产房里那声清脆的婴儿啼哭。弗兰克尔没跟看守硬碰硬,苏马娅没对着炮火呐喊,他们都凭着心里那点“奔头”,扛过了最苦的日子。原来所谓对世界“硬”一点,从来不是跟世界对着干,而是看清生活的糟,还照样守住自己的“奔头”——是弗兰克尔狱中的心理学构思,是苏马娅掌心下的新生命,是我们普通人在人际消耗中守住的底线。所谓世界对我们“软下来”,也不是别人突然变好了,而是当我们不再讨好、专心活好自己时,自然能接住生活的温柔:可能是狱友一句真诚的感谢,可能是新生儿睁眼时的瞬间,也可能是身边人发自内心的尊重。这大概就是《活出生命的意义》跨越时空的力量,也是加沙的坚守告诉我们的真相。#读书 #读书成长 #分享 #活着的意义
00:00 / 05: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28: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
00:00 / 09: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活出生命的意义》在至暗时刻,点燃意义的灯盏 你是否曾在深重的苦难中质疑生命的意义?是否在日复一日的琐碎中感到存在的虚无?维克多·弗兰克尔的这本《活出生命的意义》,是用生命书写的答案——即使在集中营的极端环境中,人依然保有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这最后的自由永远无法被剥夺。 这本书的重量,首先来自于作者的经历。作为奥斯维辛的幸存者,弗兰克尔不仅见证了人类最深的黑暗,更在其中发现了人性的最高可能。他的核心洞见振聋发聩: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我们期望生活给予什么,而在于生活对我们的期待;不在于追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而在于意识到“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被生命追问”。 这本书为我们揭示了寻找意义的三个根本途径: 第一途径:通过创造与工作 当我们投身于某项事业,创造某种作品时,我们在赋予世界价值。就像弗兰克尔在集中营里,依然坚持整理丢失的手稿,在脑海里重构他的心理学理论——这是对纳粹最有力的反抗:你夺走我的一切,却夺不走我创造的意义。 第二途径:通过经历与爱 在体验真善美的过程中,在爱某个人时,我们与意义相遇。书中那个在严寒中想象与妻子对话的片段令人泪目:“我听见她的回答,看见她的微笑,那个时刻,一切都消失了——饥饿、恐惧、痛苦。在一瞬间,我明白了,爱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 第三途径:通过态度与选择 当苦难无法避免时,我们依然可以选择面对苦难的态度。这是弗兰克尔留给世界最珍贵的遗产:“我们这些生活在集中营的人,还记得那些走过棚屋安慰别人、给出最后一片面包的人。他们可能为数不多,但足以证明:你可以剥夺人的一切,除了一样——人类最后的自由,即在既定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 这本书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它不仅是集中营的见证,更发展出了“意义疗法”这一心理学流派。弗兰克尔告诉我们:意义的空洞是现代人最大的困境,而填补它的不是权力与享乐,而是对生命责任的担当。 亲爱的朋友,如果你正在经历迷茫、痛苦或虚无,请打开这本用生命写就的书。它会让你明白:生命的意义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在每个当下——在每一次选择善良而非冷漠、勇敢而非退缩、创造而非消费的瞬间。毕竟,正如弗兰克尔所说:“生命的终极意义,在于承担责任,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完成生命不断安排给每个人的任务。”
00:00 / 02: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