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2: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24
00:00 / 05: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5
00:00 / 04: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三大院院校层次与知名度更高:三大院均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国内音乐教育领域处于顶尖地位。在2025年校友会排名中,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并列全国第一(第176名),中国音乐学院紧随其后。地方音乐学院如沈阳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等,虽然在区域内具有较高的影响力,但整体知名度和影响力稍逊于三大院。 学科实力与专业特色:三大院的学科实力雄厚,中央音乐学院在西方古典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上海音乐学院的“音乐与舞蹈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在现代音乐、电子音乐等新兴领域发展迅速;中国音乐学院以中国民族音乐为特色,在民族声乐、民族器乐等方面实力突出。 地方音乐学院也各有特色,如星海音乐学院在流行音乐、音乐剧等方面独具优势,武汉音乐学院在作曲、录音艺术等方面表现突出。 师资力量:三大院汇聚了众多国内外知名的演奏家、教育家,师资队伍强大。例如中央音乐学院的师资多为国内外知名演奏家和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也拥有一批在音乐领域造诣深厚的专家学者。地方音乐学院的师资力量相对较弱,但也有一些优秀的教师,并且部分地方音乐学院会聘请三大院的专家来校讲学或任教。 教学资源与设施:三大院拥有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如中央音乐学院有国家大剧院、北京音乐厅等顶级演出场所和机构作为实践平台,上海音乐学院依托上海交响乐团、上海歌剧院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在硬件设施方面,三大院也更为先进和完善,如中央音乐学院的管弦乐排练厅和钢琴琴房数量充足,且配备斯坦威三角钢琴;上海音乐学院的电子音乐实验室和数字媒体制作设备更新较快。 招生难度与竞争压力:三大院的招生标准较高,竞争非常激烈,表演类专业报录比常达20:1以上,部分热门方向甚至更高。地方音乐学院的招生难度相对较低,竞争压力较小,对于一些专业基础稍弱但有音乐梦想的学生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00:00 / 01: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1: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
弦音逐梦,后生可畏——张云晰古筝专场音乐会- 踏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音乐厅,典雅的氛围与隐约流淌的弦音交织,瞬间将人带入纯粹的音乐世界。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始终以培育顶尖音乐人才为使命,这里既是艺术幼苗茁壮成长的沃土,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音乐创新的摇篮。此次登台的张云晰,正是这方沃土培育出的佼佼者,一场古筝专场音乐会,让我真切领略到少年音乐人笔下的传承与风华。 张云晰的履历早已闪耀夺目:2020年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央音附中,师从古筝名家吉炜教授,入选中央音乐学院BOB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斩获文华奖、敦煌杯金奖等多项权威赛事荣誉,还曾亮相北京卫视栏目、出访德国参演艺术节。这般亮眼的成绩,已然证明她在古筝领域的扎实功底与过人天赋,而这场音乐会,更是她多年积淀的集中绽放。 音乐会的曲目编排颇具匠心,古今交融、意境万千,既彰显了传统古筝艺术的深厚底蕴,又展现了现代筝曲的创新活力。开篇的《墨客》以“浸·染·洛·溅·泼”五个段落,将文人墨客的疏狂自由与书法艺术的灵动飘逸转化为指尖的旋律。张云晰的演奏收放自如,琴弦颤动间,仿佛可见墨汁在宣纸上晕染蔓延,既有“笔走龙蛇”的豪迈,又有“人淡如菊”的清雅,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诠释得淋漓尽致。 紧接着的《层层水澜》与《林泉》,以“水”为核心意象,却演绎出截然不同的意境。《层层水澜》中,她的指尖轻拢慢捻,将涓涓细流、层层涟漪的悠然景致娓娓道来,旋律清新玄妙,尽显中国写意文化的精髓;《林泉》则以“三远”意境为框架,她通过力度的强弱变化与技法的娴熟切换,描绘出流泉奔涌、山岚叠翠的壮阔景象,既写实又写意,隐喻着人生境界的不断攀升,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情感深度。 中场休息后,曲风陡然一转,《闹元宵》的喜庆旋律瞬间点燃元宵。这首河南曹派古筝曲的代表作,融合了地方戏曲元素,张云晰以双手和弦技法精准模拟锣鼓声响,节奏明快热烈,将元宵节载歌载舞的欢腾氛围生动再现,指尖的灵动与乐曲的活力完美契合,让人仿佛置身于热闹的节庆现场。压轴的《桃花源》更是惊艳,她以细腻的演奏勾勒出“寻梦——逐梦——忆梦”的完整脉络,音乐虚实相生,既有着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又饱含着对珍贵时光的眷恋,现代作曲手法与古筝的传统音色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整场音乐会最令人惊叹的,莫过于张云晰超越年龄的老练与从容。
00:00 / 09: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昭著1周前
#赵露雨二胡#武汉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2025年11月1日,晚七点,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的东山问梅村。秋风送爽,灯火可亲,一场别开生面的民乐交流演出在此徐徐展开。聚光灯下,主导这场艺术盛宴的,正是武汉音乐学院中乐系二胡教师——赵露雨。她与学生们精神饱满,神采飞扬,用手中的二胡、竹笛,奏响了穿越古今的华美乐章,也为初凉的秋夜注入了无限的温暖与活力。这场演出,不仅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赵露雨老师教育理念的一次生动实践。她并未将教学局限于学院的琴房,而是勇敢地带领学生“走出去”,走进问梅村这充满烟火气与人文底蕴的天地之间。直播间里,她们与屏幕前的万千观众实时互动;露天舞台上,她们直面自然,与观众的呼吸同频。这种“真枪实弹”的演练,对于学生们而言,是比任何模拟考试都更为珍贵的历练。它考验的不仅是演奏技巧的纯熟度,更是艺术表现力的张力、与观众情感交流的能力,以及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的心理素质。在流行文化盛行的今天,赵露雨老师以其强大的个人感召力与精湛的技艺,为民族音乐搭建了一座直通人心的桥梁。她不仅在教授学生, 更是在培养观众,播种未来。这无疑是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最有力、最具体的响应,对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民族乐器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赵露雨老师,本身就是一位从顶尖学术殿堂走出的杰出音乐家,也是深耕教学的引路人。她毕业于中国音乐界的最高学府——中央音乐学院,并获得二胡硕士学位,师从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严洁敏教授。在严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她不仅打下了极其扎实、规范的演奏功底,更传承了对音乐深刻的理解与严谨的治学态度。从一位优秀的演奏家到一位杰出的教育者,赵露雨成功完成了身份的转换。她将自己在中央音乐学院汲取的学术精华与多年的舞台实践经验相结合,全部倾注到武汉音乐学院的教学工作中。赵露雨老师不仅是技艺的传授者,更是民乐的“摆渡人”。她用脚步丈量推广的广度,用真心传递民乐的温度,让这些承载着中华文化基因的乐器,从专业殿堂走向寻常生活,从少数人的热爱变成更多人的共鸣。这样一位既懂专业、又懂传承,既重教学、更重实践的老师,无疑是民乐教育的宝藏,更是民族音乐生生不息的希望。赵露雨老师,值得我们由衷点赞!
00:00 / 27: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3
00:00 / 00: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昭著5天前
#中央民族乐团#金玥二胡#孟霄琵琶#中央音乐学院;2025年11月8日晚上10:03,一个平凡却因艺术而璀璨的夜晚。当城市的喧嚣渐次沉落,中央民族乐团乐队首席、国家一级演奏员金玥老师与其夫人、杰出琵琶演奏家孟霄老师,在自家温馨的客厅里,借助一方小小的直播间,为无数线上乐迷带来了一场直击心灵的音乐盛宴。空间虽小,仅有一支麦克风,却因两位艺术家的精湛技艺与深厚情感,化作了一座无边无际的音乐殿堂,尤其是那一曲《晋城往事》,更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琴瑟和鸣,技艺超群。金玥老师,他在中国民族音乐界的地位与成就可谓熠熠生辉。作为中央民族乐团的乐队首席,他不仅是乐团的灵魂人物之一,更是国家认可的最高级别演奏员——国家一级演奏员。金玥老师的演奏,以其深厚的音乐修养、精准的技巧控制和极富感染力的艺术表现著称。在他的弓弦之下,音符不再是单纯的声音,而是有了生命与叙事能力的情感载体,无论是磅礴的乐章还是细腻的旋律,他都能驾驭得恰到好处,动人心魄。而孟霄老师,同样是一位在琵琶演奏领域造诣非凡的艺术家。她的指法灵动而精准,音色清越圆润,情感表达细腻入微。琵琶在她手中,既能展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清脆剔透,也能抒发“弦弦掩抑声声思”的幽深情怀。她与金玥老师不仅是生活中的伴侣,更是艺术上的知音,彼此的默契早已融入血脉,使得他们的合奏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天衣无缝之境。当晚演奏的《晋城往事》,便是检验他们默契与技艺的绝佳范本。直播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复杂的音响,仅凭最纯粹的音乐本身。金玥老师的二胡与孟霄老师的琵琶,一拉一弹,一唱一和。二胡的旋律如泣如诉,仿佛一位沧桑的老者在缓缓讲述;琵琶的应和则如珠玉滚动,时而似风中铃铎,时而如心底波澜。两者交织缠绕,将《晋城往事》中那份深沉的怀旧之情与历史厚重感,刻画得淋漓尽致。有限的物理空间,反而让这份纯粹的音乐力量被无限放大,直抵每一位聆听者的心灵深处。这首让无数听众为之动容的《晋城往事》,其曲作者是我国著名作曲家王次恒先生。金玥与孟霄老师家的这场微型音乐会,是一次艺术穿透媒介与空间的完美证明。在《晋城往事》的乐声里,我们听到了王次恒先生的深厚笔触,更听到了金玥老师与孟霄老师用他们至臻的技艺与契合的灵魂所进行的二次创作。这是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是音乐在方寸之间绽放出的最璀璨的人性光芒。感谢二位艺术家,用最美的中国声音,温暖了这个夜晚。
00:00 / 10: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昭著1周前
#赵露雨二胡#武汉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2025年11月4日晚,一场跨越湖北、湖南、江苏、广东、陕北、广西、云南、江西、山东的音乐盛宴,在赵露雨老师的直播间热烈上演。各地民歌轮番奏响,观众点赞如潮——《洪湖水浪打浪》激起湖北儿女豪情,《浏阳河》唤起湖南乡亲记忆,《好一朵茉莉花》飘散江苏水乡韵味,《山歌好比春江水》收获50万点赞,《十送红军》更创下61.3万赞的盛况。当晚直播更创下100万赞的盛况。这场名为“民歌之夜”的直播,不仅是一场音乐比拼,更是一次民族文化的深情巡礼。在流行音乐充斥网络的今天,赵露雨老师以其对民族音乐的执着坚守,开辟了一片传统文化的云端净土。她指尖流淌的《小河淌水》,让云南的月光洒进千万网友的心田;她弓弦诉说的《沂蒙颂》,使山东的红色精神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每一首民歌的演绎,都不只是音符的传递,更是地域文化的生动讲述,是民族血脉的温情延续。赵露雨老师的直播间,已然成为民族乐器活态传承的创新课堂。二胡的如泣如诉,竹笛的清越悠扬,在她的教学中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能与当代人情感共鸣的活艺术。她不仅亲自示范,更带领学生登台实践,将直播间转化为最鲜活的演出舞台。学生们在这里收获的不仅是技艺的精进,更是面对亿万观众的从容与自信。这种“教学相长”的创新模式,为民族音乐教育开辟了新径——课堂在云端延伸,文化在指尖传承。当这些浸润着地方特色的旋律在直播间响起,引发的不仅是地域观众的乡愁共鸣,更是广大网友对中华文化多样性的惊叹与敬意。江西观众为《十送红军》点亮6.63万赞,那小数点后的数字,恰是情感无法被量化的明证——文化的感染力,从来不止于表象的数据。在技术革新与文化变迁的双重浪潮中,赵露雨老师以她的智慧与坚守,证明了传统与现代可以如此相得益彰。她的直播间,既是保存民族记忆的“数字博物馆”,又是推动文化创新的“实验剧场”。每个点赞的背后,都是一颗被民乐打动的心灵;每次分享的瞬间,都是一粒文化种子在播撒。这个夜晚,当各地的歌声在云端交汇,我们欣喜地看见:民族音乐的生命力如此磅礴,文化传承的火炬正在以全新的方式传递。赵露雨和她的学生们,用琴弦和竹笛架起了一座桥梁,让古老的民谣穿越时空,在现代人的心田生根发芽。这是民乐之幸,是文化之福,更是这个时代最美的和声。
00:00 / 27: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