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场的本质:不是对错之争,是需求与视角的差异 立场的核心,是主体基于自身利益、价值观、身份,对事物的认知倾向与判断。 它的底层逻辑是:你站在谁的角度说话?优先考虑什么? 很多分歧,无关对错,只关立场背后的需求差异—— • 企业降薪时:员工立场是「反对」(维护收入),管理者立场是「支持」(降低运营成本)。本质是双方利益目标不同。 • 学校减负政策:家长立场是「担忧成绩下滑」(教育责任人身份),教师立场是「减轻教学压力」(执行者身份),学生立场是「期待更多自由」(直接受影响者身份)。诉求不同,立场自然分化。 • 外卖骑手闯红灯:有人看到「不守规则危害交通」(公共秩序优先),有人看到「平台时效压迫生存」(骑手困境优先)。两种立场都有合理性,矛盾源于关注点不同。 立场的真相:没有绝对正确的立场,只有符合特定主体诉求的立场。 立场决定「为什么这么说」,观点决定「具体说什么」——同一立场会衍生不同观点(如消费者立场下,有人反涨价、有人反质量);但不同立场间,观点往往难以互相理解。 关键提醒:理解对立场的争议,重点不是争论「谁对谁错」,而是看清每个立场背后未被看见的诉求。 #立场认知指南 #分歧的本质 #利益与诉求 #身份与视角 #理解他人思维
00:00 / 00: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48
00:00 / 01: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
00:00 / 01: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0
00:00 / 0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0: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