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类散文的骨架脉络 #创作人计划 #创作者扶持计划 三、结构:文艺类散文的骨架脉络 (一)常见结构类型 线索式结构:以一条主线串联内容 物象线索:以某一具体物象为线索,串联起相关的回忆、事件、感悟。席慕容的《贝壳》以 “贝壳” 为线索,从 “发现贝壳” 到 “观察贝壳”,再到 “由贝壳引发的思考”,脉络清晰;三毛的《哭泣的骆驼》以 “骆驼” 为线索,串联起沙漠中的故事与对生命的同情。 情感线索: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展开内容。龙应台的《目送》以 “目送” 时的情感变化(从 “不舍” 到 “理解” 再到 “坦然”)为线索,串联起 “送儿子上学”“送父亲住院” 等多个场景,情感层层递进。 片段式结构:以多个片段展现主题 将与主题相关的多个生活片段、场景串联起来,每个片段独立成篇,却共同指向同一立意。丁立梅的《暖爱》多采用这种结构,如 “卖花的老人”“修鞋的师傅”“邻居的阿姨” 等多个片段,共同展现 “寻常日子里的善意”;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也常用片段式结构,如 “挤牛奶”“赶羊”“做奶酪” 等片段,拼凑出阿勒泰游牧生活的全貌。 递进式结构:从浅入深,逐步深化立意 按照 “现象 — 分析 — 感悟” 的逻辑,逐步深化立意,让读者的理解层层深入。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中,从 “与儿子的代沟” 这一现象入手,分析 “两代人成长背景的差异”,最后感悟到 “沟通需要尊重与理解”,结构递进,逻辑清晰;席慕容的《岁月》从 “岁月流逝的表象”(如皱纹、白发)入手,分析 “岁月对生命的影响”,最后感悟到 “岁月的价值在于沉淀”,立意逐步升华。 (二)结构的核心要求 自然流畅:忌刻意雕琢与生硬衔接 文艺类散文的结构应如 “流水般自然”,段落之间的过渡要自然,避免生硬的转折。丁立梅的散文中,常以 “又想起一件事”“记得有一次” 等生活化的过渡语,连接不同的片段,让结构流畅不突兀;李娟的散文则以 “时间的推移”(如 “早上”“中午”“晚上”)或 “空间的转换”(如 “帐篷里”“草原上”“河边”)为过渡,让结构自然连贯。 重点突出:围绕立意安排内容详略 结构的详略安排需围绕立意展开 —— 与立意紧密相关的内容要详写,无关的内容要略写或不写。龙应台在《目送》中,“送儿子上学”“送父亲住院” 这两个场景详写,因为它们最能体现 “目送” 的内涵;而其他次要场景则略写,避免喧宾夺主。
00:00 / 05: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0: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檀可心1月前
#朱自清 #背影 #散文 朱自清散文《背影》核心解析…… 檀.可心 《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创作的回忆性散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篇目,以平淡质朴的文字传递出深沉浓烈的父子之情。 创作背景 •时代与个人境遇:创作于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当时,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因工作变动丢了差事,家庭陷入困境,“祸不单行”的处境让父子关系在共患难中愈发紧密,也为文章奠定了感伤又温暖的基调。 •创作契机:作者离开南京北上任教时,回忆起车站父亲为自己买橘子的背影,内心百感交集,遂提笔写下这篇散文,既是对家庭变故的记录,也是对父爱的深情回望。 核心内容 文章以作者的视角,按时间顺序串联起与父亲的几段相处: 1.开篇:交代背景——祖母去世、父亲失业,“我”从北京到徐州奔丧,家中光景惨淡,父亲说出“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初步展现父亲的坚韧与对“我”的安慰。 2.发展:父子同往南京,父亲本想送“我”到北京,却因事忙犹豫不决,最终还是亲自送“我”去车站,细致地为“我”照看行李、讲价买票,体现出笨拙又真挚的关怀。 3.高潮:车站买橘子的场景,是全文的核心。父亲蹒跚地穿过铁道,爬上月台,肥胖的身影在人群中晃动,艰难地为“我”买来橘子,“我”看着父亲的背影,“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一画面成为父爱的经典象征。 4.结尾:父亲离开后,“我”收到他的来信,信中提及身体状况,“我”再次回忆起那个车站的背影,情感达到顶点,余味悠长。 艺术特色 •以小见大:通过“买橘子”这一具体、平凡的小事,折射出深沉的父子情,没有华丽辞藻,却极具感染力。 •细节描写:对父亲的“背影”进行多次刻画,从“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衣着,到“蹒跚”“探身”“攀”“缩”的动作,细节真实可感,让人物形象立体鲜活。 •情感真挚:作者以第一人称叙事,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文字,从最初对父亲的“不耐烦”(年轻时的不懂事),到后来的感动、愧疚与思念,情感变化自然细腻,引发读者共鸣。
00:00 / 01: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00:00 / 01: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2: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把我超爱的这首歌,唱给你听 朗诵 秋天的怀念#全民k歌 #唱歌不孤单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1981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通过回忆母亲在他瘫痪后默默照顾他直至生命最后的故事,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与愧疚,以及对母爱的赞美。 史铁生1951 年 1 月 4 日出生于北京北小街草厂胡同 39 号四合院,1958 年搬到观音寺胡同入读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1964 年考入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 年 1 月 13 日作为知青到陕西延川县关计公社关家庄大队插队,1971 年 9 月腰腿疼痛加剧回京治病,诊断出脊椎软膜内长肿瘤,病情恶化至瘫痪曾尝试自杀。1972 年 1 月 5 日开始轮椅生涯。1973 年 4 月出院回家,情绪低落,后到街道工厂做临时工补贴家用。1975 和 1977 年,奶奶与母亲相继离世,家境艰难,在朋友鼓励下决定以写作为志业。1979 年在朋友柳青帮助下发表《法学教授及其夫人》《爱情的命运》《午餐半小时》产生影响,西北大学数学系18岁的陈希米在校刊做编辑,读到《爱情的命运》后深受感动写信给史铁生。1989年史铁生病情加重,陈希米赶到医院看望他。见面后史铁生向她求婚,陈希米坚定地答应了(1961年生,右腿轻微残疾)同年在没有婚纱、钻戒和宴席的情况下,在民政局登记结婚。1996 年父亲去世肾病加重住院,1997年赴美旅行肾病发展成尿毒症开始透析,2005 年出版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2010 年 12 月 31 日凌晨 3 时 46 分,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去世享年 59 岁。根据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器官捐献给医学研究,其肝脏移植给天津的一位病人。2018 年 1 月《史铁生全集》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陈希米将他的骨灰装在小盒子里随身携带,带着骨灰去了德国。2013年出版随笔集《让“死”活下去》《骰子游戏》2023年2月1日发表长篇小说《女人一思考》。
00:00 / 08: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12: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