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晚秋1年前
#古迹探寻 #墓地 #张衡#无人机航拍 #文物古迹 南阳四圣之一·科圣张衡 张衡墓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小石桥村的西北隅,是东汉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张衡的长眠之地。1988 年元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 年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张衡(公元 78-139 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他在天文学方面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及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 1700 多年);数学著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有《二京赋》《归田赋》等。他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被后人誉为“木圣”,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 1802 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张衡墓园坐北向南,景色幽美。据史载,其原来规模宏伟,有翁仲、石兽、庙宇、读书台、张衡宅等胜迹,但后来逐渐荡然无存。如今的墓园是经多次修葺和规划而成,整个墓园占地面积 1600 平方米,由汉阙、山门、门房、拜殿、角楼、石像生、浑天仪、地动仪雕塑景点组成,内有《张衡生平成就展》,介绍他卓越的一生及其发明创造。 墓园内的主要景点包括:大门左侧立有“汉尚书张公神道碑”;通往墓丘的甬道旁有石人、石马、石羊、石猴等;墓前立有原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于 1956 年 10 月撰文的碑刻;正门两侧分别立有明嘉靖、清光绪年间所立的《汉征尚书张平子墓碑》;墓周环绕八角花墙等。
00:00 / 00: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
谒张衡墓记(我是南阳市没中学一位教师) 从南阳城出发,沿卧龙路向西行二十余里,便见张衡墓静卧于石桥镇的田畴间。拾级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青石牌坊,“汉征尚书张平子墓”七个鎏金大字古朴厚重,似在诉说墓主人生前的荣光。 穿过牌坊,甬道两侧的石人、石兽默然伫立,往前便是主墓冢。圆形封土堆覆着新草,前立“张衡之墓”碑,碑后松柏苍翠,隔绝了尘世喧嚣。墓旁的纪念馆里,陈列着候风地动仪、浑天仪的复原模型,这是他科学功绩的实证——他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最早测震装置;所著《灵宪》,更是首次科学解释月食成因。 转到展柜另一侧,《二京赋》的竹简复制品静静陈列,笔力雄健的文字里,藏着他“精思傅会,十年乃成”的文学匠心。作为汉赋四大家之一,他的赋作兼具铺陈之美与民生关怀,为后世文学立下行矩。 10月19日感冒服药欲睡,有人约去张衡故里看看,欣然接受前往。越独山山脚环线,过蒲山镇府前路,半小时路程就到了,门前唱大戏,熬中药去咳,去寒的大锅架在戏台一旁,先尝后买,民风民俗味浓。 身为南阳一名中学教师,站在墓前,心中满是崇敬。张衡“通五经,贯六艺”,既是科学家也是文学家,这种跨界求索的精神,正是我要讲给学生的人生课。这片土地孕育了如此伟人,我们更该以他为范,在教书育人中,传递这份求真务实、兼收并蓄的南阳风骨。
00:00 / 01: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3
孙家楼夜话第34期 关慧明:殷德杰笔下是张衡墓 荒芜的张衡墓园,也湮匿了一代科学巨匠。1954年秋天,一个叫布科夫的苏联水利专家,从信阳南湾水库工地专程来到南阳,朝拜张衡。他来到石桥镇夏村,问犁地的农民: “张衡墓在什么地方?”一连问了几个,皆摇头不知。苏联专家说:“你们这里不是夏村吗?张衡是南阳夏村人,我们苏联科学院里挂了许多世界科学家的画像,第一个就是你们的张衡,你们怎么不知道呢?”农民回答,我们这里有一个尚书坟,没听说有张衡墓。 苏联专家把找不到张衡墓的事向河南省政府反映。1956年,省府拨款3000元,指示南阳县政府修复张衡墓。县文化馆到夏村寻找张衡墓,仍找不到。到夏村中学去问教历史的教师,历史教师竞也不知。最后问到语文教师水仲贤,水仲贤才说,张衡当过尚书,尚书坟就是张衡墓。文化馆的人去看,只见尚书坟上犁痕数创,已经坍塌漫为桌面大小,要不了三五年,将泯无踪迹,只是有几棵老玉米在这里长得特别茁壮。 1963年,张衡墓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的张衡墓园占地3.8万平方米,分墓园和博物馆两大部分。人类文明之光重新洒满了张衡的故乡。#南阳益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孙家楼夜话#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张衡#益博社工王玉
00:00 / 04: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
00:00 / 01: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
00:00 / 0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2: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47
00:00 / 01: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6
00:00 / 04: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