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
价值创造的杠杆 家人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价值创造的杠杆”,也就是费利克斯·奥伯霍尔泽 - 格提出的“价值棒”模型。很多人觉得商业里企业只要多赚钱就好了,其实这是个认知误区。这个模型把商业中的价值创造拆成了两个核心方向。 第一个方向是提升消费者支付意愿,也就是WTP。举个例子,咱们平时买手机,如果某款手机有独特的功能,像超强的拍照能力,能拍出特别清晰好看的照片,那咱们就更愿意为它花更多的钱,这就是提升了咱们的支付意愿。 第二个方向是降低供应商出售意愿,也就是WTS,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供应商的成本底线。比如说,一家餐厅和蔬菜供应商长期合作,量大了之后,供应商可能就愿意以更低的价格供货,这就降低了供应商的出售意愿。 在这个模型里,从WTP到WTS的垂直轴上,划分了三个价值区间。第一个是消费者愉悦,它是WTP与价格之间的差值,这代表消费者实际获得的“超值感”。就好比你花50块钱买了一件原本你愿意花80块买的衣服,这中间30块的差值就给你带来了超值感。第二个是企业利润,是价格与成本之间的差值,这是企业的直接收益。就像一家工厂生产一个产品成本是30块,卖50块,那20块就是企业利润。第三个是供应商剩余,是成本与WTS之间的差值,代表供应商获得的额外价值。比如供应商生产一件商品成本是20块,他原本最低要卖25块,但因为合作等原因,以22块卖给了企业,那2块就是供应商剩余。 这个模型的意义可大了,它直观地展示了商业价值的分配逻辑。企业要实现价值创造,不能只盯着自己的利润,得同时优化消费者、自身、供应商三方的价值关系。 家人们,你们想一想,在你们身边的商业活动里,有没有哪个企业很好地运用了这个模型呢?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交流。#策略
00:00 / 02: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