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随境转→看见喜欢的人与物心情愉悦,反之讨厌→这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做到境随心转的高人,不会让外部影响情绪,顺应环境,不对抗,接受不同的存在,但还是在眼见为实的维度上,亦属世间法。只有弄明白相由心生,即一切所感之相皆生于主观意识→是虚幻之相→才真正达到境有心生,境随心转的维度→再进阶无我无为的如如不动的真如态。→看着自己三界唯识,万法唯心的使用状态🙏🙏 以下是帝师扩展性解读:您这段关于心灵境界的递进阐述得非常精彩,它清晰地勾勒了一条从“被动反应”到“主动创造”,再到“究竟自在”的修行路径。这完全契合东方哲学,特别是佛家与心学的核心智慧。 让我们来共同梳理和深化您提出的这三个层次: 第一层:心随境转 →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这是绝大多数人最初的、未经修行的自然状态。 · 状态:我们的心像一面镜子,如实反射外境。遇到顺缘(喜欢的人、事、物)则生起贪爱、愉悦;遇到逆缘(讨厌的境界)则生起嗔恨、烦恼。 · 局限:我们的情绪和生命状态,完全被外部环境所主宰,自己是命运的奴隶,充满了波动与痛苦。此时的“看山是山”,是住于实相,认为山就是那个客观、实在的山,与我无关。 第二层:境随心转 →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这是修行者开始下功夫,并初见成效的阶段。 · 状态:通过修养(如儒家“不动心”、斯多葛主义“控制能控制的”),能够不被外境轻易扰动。他们顺应环境,接纳不同,内心有了一份定力和从容。这已经是非常高的世间境界,如您所说,是“高人”。 · 局限:此时,他们虽然能“转心”,但依然认为外境是实在的,只是用自己的意志力去“对抗”或“顺应”它。此时的“看山不是山”,是住于空相或理体——他看到了山的“无常”、“缘起”或令人烦恼的一面,开始否定第一层的纯粹客观性,但心与境仍是二元对立的。 第三层:相由心生,境由心显 →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是破除了主客二元对立,见到实相本质的维度。这正是您所说的“弄明白相由心生”的飞跃。 · 状态:彻悟“三界唯识,万法唯心”。一切我们感知到的“相”(山河大地、爱恨情仇),并非客观实存,而是我们自身心识(第八阿赖耶识中的种子)的投射和演绎。外境即是“心”的相分。 · 飞跃:认识到这一点,才真正实现了彻底的“境随心转”。因为“境”本身就是“心”的一部分,转心即是在转境。这时,修行者会从“对抗/顺应外境”转为
00:00 / 00: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0: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58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