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61
00:00 / 03: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79
癸卯立冬贵阳十里河滩遇雨记 细雨织秋不肯归,霜风初度染芳菲。贵阳十里河滩岸,犹抱丹枫映翠微。 时维立冬,序属孟冬,却见秋光未敛。云垂野阔,雨浥轻尘,正合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之境。人行堤上,衣袂沾凉。道旁古木疏黄,簌簌落英随雨舞,恰如“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的写意;园内丹枫凝赤,灼灼枝桠映水红,更胜“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惊艳。阳光偶破云层,穿叶隙洒金斑,叠在湿滑青石板上,恍若碎镜缀幽蹊。 桂香已逐寒雨尽,菊色还留晚露滋。立于观水平台,见碧波漾漾,载雨珠滚作碎银;望远岫苍苍,笼薄雾幻成水墨,暗合“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的斑斓。行人撑伞徐行,衣影错落,与红黄树色相映,恰如丹青妙笔点染。雨丝拂颊,凉而不冽,涤尽尘烦,唯余心宁。 忽忆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秋夜意境,今观此景,更觉“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朦胧贴切。秋虽将去,犹以细雨作别,不似春霖绵密,不似夏雨滂沱,只以清愁淡绪,织就“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静美画卷。丹枫欲燃,似惜秋光;黄叶辞枝,若迎冬序。一岁轮回,于此际见得从容,一季更迭,于此间品得温柔。 归时雨渐歇,暮色漫河滩。晚风掠叶,带残雨敲阶,似低吟秋的余韵;远灯初上,映水光粼粼,若缀冬的初星。回首望处,树影参差浸寒波,丹枫隐约藏云色,恍若秋魂未散、冬意初融的诗笺,静静铺展在十里长堤。遂援笔落墨,将这立冬遇秋的清欢、雨润山河的雅致,一并封存在岁月的册页里,待他日翻检,仍能忆起此刻雨湿衣襟、心染秋光的温柔。
00:00 / 03: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1
00:00 / 01: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1: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7
00:00 / 03: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89
00:00 / 01: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3
00:00 / 02: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2: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
00:00 / 01: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4
罗清贤1周前
温暖小家 #【立冬】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中国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 节气由来|对“立冬”的理解,我们还不能仅仅停留在冬天开始的意思上。追根溯源,古人对“立”的理解与现代人一样,是建立、开始的意思。“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 习俗:迎冬-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顺便犒赏一家人的辛苦。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民国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似有简化的趋势。但有些活动,逐渐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办冬学、拜师活动,都在冬季举行。 食俗:立冬则有吃水饺的风俗。立冬时,包饺子,味道既同大白菜有异,还要蘸醋加烂蒜吃,才算别有一番滋味。秋收冬藏,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选择了“好吃不过饺子”。所以《礼记》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说法。冬至,中国古有“冬至节”的风俗。 @DOU+小助手
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