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
00:00 / 02: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
与痛苦分离比与爱分离更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一对情侣分手,其中一方可能会经历很长时间的悲伤期,他们会反复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难以接受爱情已经结束的事实。这是 ”与爱分离“ 的痛苦。而还有一些人,可能生活在一段充满争吵、压抑甚至虐待的关系中,或者长期被某种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所困扰,他们明明知道这样的状态对自己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却迟迟无法做出改变,继续在痛苦中沉沦。这就是 ”与痛苦分离“ 的艰难。人类天生就是情感动物,对情感依恋有着深刻的执念。我们渴望被爱,渴望与他人建立紧密的联系,这种情感联结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撑。然而,当我们面临分离时,无论是与爱分离还是与痛苦分离,都会触发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但相比之下,”与痛苦分离“ 往往显得更为艰难,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心理机制呢?接下来,我们将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为什么与爱分离难?—— 依恋理论的角度 (一)依恋的形成:人类天生寻求情感联结 约翰・鲍尔比(Bowlby)的依恋理论指出,人类从出生开始就具有寻求情感联结的本能。婴儿通过与主要照顾者(通常是母亲)建立依恋关系,获得安全感和生存保障。这种依恋关系会影响我们一生的情感模式,让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寻求与他人的亲密关系。在恋爱关系中,我们与伴侣建立起一种特殊的依恋联结。对方成为我们情感上的依靠,我们在对方身上感受到被爱、被接纳和被理解。这种联结不仅满足了我们的情感需求,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就像婴儿依赖母亲一样,我们在恋爱中也会对伴侣产生一定程度的依赖,这种依赖是依恋形成的重要表现。(二)失去爱的痛苦:分离焦虑、安全感崩塌、自我价值感降低 当我们与爱分离时,首先会体验到强烈的分离焦虑。这种焦虑源于我们对失去依恋对象的恐惧,我们害怕自己无法应对孤独,害怕失去那种被爱的感觉。就像一个孩子突然失去了母亲的陪伴,会感到恐慌和不安一样,成年人在失恋时也会出现类似的情绪反应。同时,失去爱意味着我们的安全感崩塌。在恋爱关系中,伴侣往往是我们应对生活压力的重要支持系统。当这个支持系统突然消失,我们会感到自己仿佛失去了依靠,对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这种安全感的缺失会让我们陷入一种无助和恐惧的状态。此外,与爱分离还可能导致自我价值感降低。#人生感悟 #人生智慧 #小故事大道理 #正能量 @抖音小助手 @抖音创作灵感 @抖音创作小助手
00:00 / 05: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2: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心理学家们的锦囊妙计,帮你重构痛苦回忆💪 对痛苦回忆“停不下来”的反复咀嚼,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反刍(Rumination)。它会加剧你对过去的痛苦事件的负面情绪,让你更难从痛苦经历中走出来。 那我们该如何减轻反刍带来的痛苦? 我推荐2个有实用方法,帮你重新解构痛苦回忆: 1️⃣重构我们对痛苦事件的解读。 当我们陷入反刍时,常常深陷“第一人称视角”,反复体验当时的情绪。 在回顾过去痛苦经历时,试着抽离出你自己的身份,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回顾整个事情经过。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在脑内看电影,电影的主角是过去的你,而现在的你只是一个观众。这种心理技术叫做 自我疏离(Self-Distancing) ,能在你与痛苦情绪之间建立一道缓冲屏障。不仅能降低应激反应,还可能让你发现以往忽略的细节:也许那个伤害你的人之所以恶劣的对待你是因为他们本来就缺乏健全的人格,这样的人大概率也会比其他人经历更多内心的煎熬,这本身已经对他们是一种惩罚。 2️⃣培养更具建设性的思维方式。试着从痛苦经历中提炼出积极的意义,比如,我们从痛苦经历中总结了什么样的经验,避免下次陷入同样困境。再比如,我们从痛苦经历中存活下来,正说明我们是强大的。 #抑郁 #心理学 #情感 #女性成长 #知识分享
00:00 / 01: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8
00:00 / 05: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75
00:00 / 01: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