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1
4岁娃睡前必哭?3次藏巧克力失败后,心脑测评解开她的大脑密码。夜里 10 点,林女士把最后一块巧克力塞进衣柜顶的收纳盒,刚关上门,身后就传来揉眼睛的啜泣声:“妈妈,甜甜的巧克力不见了。”4 岁的朵朵攥着小被子站在卧室门口,睫毛挂着泪珠,下一秒就要放声大哭。这是林女士第三次尝试戒断女儿的 “睡前巧克力依赖”,每次都以她举着巧克力妥协收尾。事情要从半年前说起,朵朵刚上幼儿园,每天睡前总说 “怕黑”,林女士随手给了块巧克力安抚,没想到从此成了“规矩”——少一块就哭闹半小时,连周末去外婆家都要带着专属巧克力。直到上周体检,医生说朵朵龋齿风险高,建议控制糖分,林女士才狠下心要戒。第一次硬戒最狼狈,她把巧克力扔了,朵朵哭到呕吐,抱着她的脖子说 “妈妈不爱我了”;第二次换成代可可脂的,朵朵咬了一口就吐出来说 “不甜,不好吃”。林女士又急又心疼,难道真要让孩子一直吃下去?直到她带着朵朵去做少儿心脑测评,咨询师指着脑区图笑了:“不是孩子任性,是她大脑里的‘小司令’没力气了。” 原来朵朵的前额叶还没发育好,每次吃巧克力,基底神经节就会冒出 “快乐泡泡”多巴胺,时间一长,大脑就认准了“巧克力 = 安心”。更巧的是,朵朵怕黑时,负责情绪的深层边缘系统没安全感,只能靠巧克力的甜味找安慰。咨询师给了个“顺脑”的办法:用“睡前三件事”代替巧克力——读一本绘本,抱5分钟毛绒熊,贴一颗星星贴纸,多给成就感,帮助分泌内啡肽。 第一天朵朵还是问“甜甜的呢”,林女士把绘本翻开,指着小熊说 “小熊也怕黑,我们陪它好不好”;第三天她听完故事就自己抱过毛绒熊;第五天她贴完星星贴纸,打了个哈欠说 “妈妈,我要睡了”。孩子的“小脾气”背后,藏着大脑还没说出口的需求。那些以为的“任性”,不过是他们还没学会用语言,告诉我们“我需要被理解”。 我是梅阿姨,一名职院老师,一对儿女的妈妈,也是少儿心脑测评、身心灵疗愈理论实践的分享者 #家庭教育 #亲子互动 #育儿 #少儿 #心脑测评
00:00 / 02: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