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7: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4
00:00 / 02: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2: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65
00:00 / 03: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话说鲁南沂蒙山下有个叫木匠峪的村子,村里住着个叫鲁班的后生,十七八岁的年纪,手巧得不像话——刨子过木光溜溜,凿子落处严丝合缝,连村里最老的木匠刘老爹都夸他“是块吃木匠饭的好料”。这年开春,村里要盖新祠堂,族长请刘老爹主事,刘老爹指名要鲁班当副手,说“这后生眼里有活,手里有准”。 祠堂的大梁要选最粗的老 oak(注:此处应为“老椿树”,符合国风民间元素),村里后生们砍倒了后山那棵三人合抱的老椿树,却犯了难:树身太重,山路又陡,二十个后生拉着麻绳拽了半天,大梁纹丝不动,还差点滚下山伤了人。族长急得直跺脚,刘老爹也皱着眉抽旱烟,鲁班蹲在树旁看了半晌,忽然站起来说:“咱给大梁装‘脚’吧!” 众人都愣了——木头哪来的脚?鲁班不慌不忙,砍了几截碗口粗的圆木,又削了些薄木片垫在圆木下,说:“把大梁抬到圆木上,咱推推试试!”后生们半信半疑地照做,没想到轻轻一推,大梁竟顺着圆木滚了起来,比拉着走省劲十倍!原来鲁班看山涧里的圆石滚得快,便想出了用圆木当“滚子”的法子。 到了上大梁的日子,又出了岔子:大梁太长,卡在了祠堂的门框上,推也推不动,拉也拉不回。刘老爹急得胡子都翘起来了,鲁班仰头看了看天,又摸了摸大梁,忽然喊:“大伙别急,咱给大梁‘搭梯子’!”他让后生们砍来几根长竹竿,绑成斜斜的支架靠在门框上,又在支架上铺了些滑溜溜的青竹片,然后指挥众人把大梁往支架上推——只见大梁顺着竹片慢慢滑了上去,稳稳当当地落在了房梁上! 祠堂盖好那天,族长摆了酒席谢工匠,刘老爹端着酒碗对鲁班说:“后生可畏啊!你这脑子比刨子还灵光,将来准能成大器!”鲁班红着脸说:“都是看山里的东西学来的——圆石滚得快,我就想到了滚子;青竹滑溜溜,我就想到了竹梯。” 后来鲁班离开木匠峪,走南闯北做木匠活,发明了锯子、刨子、墨斗这些木匠工具,还教了许多徒弟。木匠峪的老人们常对后生说:“鲁班爷的手艺不是凭空来的,是看山看水、用心琢磨出来的——做活要手巧,更要心巧啊!”直到现在,木匠峪的祠堂大梁上还刻着个小小的滚子图案,那是村里人对鲁班爷的念想,也是对“用心做事”的传承。
00:00 / 02: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14: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4
00:00 / 02: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
00:00 / 25: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0
00:00 / 03: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25
00:00 / 14: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399
00:00 / 02: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77
00:00 / 02: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78
00:00 / 01: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0: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2: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4